正文 第1章 什麼是情商 (1)(1 / 3)

第一節 情商的含義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追求著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成功。有一個據說與幸福和成功緊密相連的詞--情商,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所關注和津津樂道的焦點名詞。它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勵誌類的通俗讀物中;出現在網絡上五花八門的心理小測試中;出現在許多大中小企業的人才招聘過程中。這都說明,人們對情商的概念是非常熟悉的。不過,情商的內涵是什麼?它和智商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恐怕並沒有多少人能夠把它說得清楚。而這正是本章所要努力表述和探討的內容。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也稱情緒智力商數、情感智力商數。這是近年來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與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理論相對應的新概念。它是一個人感受、理解、控製、表達自己以及他人情緒(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能力的量化體現。近年來,隨著心理學家對智力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情感在人類的心理能力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智商理論中智力概念的內涵進行泛化,對其外延進行擴展,得到了情感智力的概念,而對這一情感智力進行測量而得出的商數,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情商。通俗地講,情感智力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理智、明智、理性、明理等屬於個人的優秀品質。而情感智力商數主要就是指有關人類的信心、恒心、毅力、忍耐力、直覺能力、抗挫力、合作精神等一係列與素質相關的因素在人的心理層次上的一種反映程度的量化結果。

第二節 情商產生的背景

一、曆史背景:從智商到情商

情商(EQ)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相對於智商(IQ)而提出來的新概念。

智力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們以各種方式運用著。英文"Intelligence"在《韋氏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學習、理解,或應付陌生困難環境的能力。"智商是智力發展水平的量化表現形式,是通過智力測驗得出的商數值。智商測驗全盛時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它對短時間內大規模地挑選大批合格的軍人是個成功的嚐試,這種嚐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測驗的分數成為心理教育領域和一生中職業選擇、安置及預測人生成就的主要依據。

智力測驗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主要根據完成測試題的結果來鑒別出個體的智力水平。自法國心理學家比納(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西蒙(Theodore Simon,1873年-1961年)在1905年編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以來,智力測驗已走完了一個世紀的曆程。傳統智力測驗的內容缺乏全麵性,測試的對象大多是與學業成績有密切關係的語言和思考能力,卻沒有考慮到受試者在做測試題時的情感過程。因此,狹義的智力理論無法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智慧能力。它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評估標準。於是,許多心理學家從智力測驗以外的角度來認識和探討智力問題。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他召集了一群四歲的小孩,在每人麵前放了一顆好吃的軟糖,對他們說:"小朋友們,老師要出去一會兒,不要吃你們麵前的軟糖。如果誰吃了它,我們就不能再給你加一顆軟糖。如果你控製住自己不吃這個軟糖,老師回來會再獎勵你一顆軟糖"。實驗結果表明,當這群四歲的小孩麵對著軟糖的誘惑時,有的迫不及待地馬上把軟糖吃掉,有的在猶豫中反複鬥爭,有的小孩堅持抵擋住了誘惑,直到老師回來後再獎勵一顆軟糖。研究結果顯示,那些能控製住自己的欲望從而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大多數在青少年時期表現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