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善於進行係統化的“自我批評”
【人物簡介】
比爾·蓋茨,微軟創始人兼CEO。他14歲開始軟件編程;17歲賣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程序;20歲毅然從哈佛大學退學,和好友保羅·艾倫創辦了微軟公司;3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億萬富翁;37歲成為美國首富;39歲超越沃倫·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從1994年登上《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榜首位的寶座以後,他壟斷了“世界首富”之位長達14年之久。
【CEO來信】
從前我們的確走過很多彎路,但正因為我們起步比別人早,必然會比別人犯的錯誤更多。一些客戶破產了,我們就拿不到報酬。還有的用戶,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他們合作,但是他們最終也沒有生產出任何以微電腦為基礎的設備來。
我們的電子表格Multiplan,不是僅僅依賴於新一代電腦--IBMPC電腦的出現,而是以8位電腦為目標,但這是一個巨大的失敗。以後當我們談到“就係統要求來講我們的目標是否定得太低”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想到,這次會不會又像Multiplan一樣失敗?因為當時我們的Multiplan真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產品,問題是我們的基本決策出現了失誤。但是實際上,這次失誤倒是促使我作出一個出色的決定。
那是不久之後在我們和Lotus123的競爭中發生的事。當時的問題在於,我們究竟是應該繼續在字符模式下設計我們的產品,還是應該向前看,著眼於開發新一代圖形化產品。後來我們決定,就讓他們來主宰DOS時代的世界吧,我們要的是Mac(Macintosh)和Windows,成為下一代產品的統帥。這一決定相當成功。正是Multiplan的慘痛教訓幫助我們取得了後來的成功。
——比爾·蓋茨
【職場演練場】
2007年4月的時候,比爾·蓋茨曾經在海南博鼇接受中央電視台《高端訪問》欄目主持人水均益的專訪。水均益問他:“為何在大多數的報道中,你顯得很完美,好像也沒什麼挫折”時,蓋茨回答說:“這是很多媒體對我的美化,有時候我和我的團隊犯了很多錯誤,但是我們比較幸運。”
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企業家,蓋茨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但是,他時刻都不忘謙遜,他常常會去反思自己有沒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比方說,每次演講結束,他會請撰稿的人和助理幫他分析,看看演講還有那些地方不足,以便下一次改進。他的這種不斷自省和勇於接受批評的精神,也是微軟的“五大經典經營之道”之一。
微軟曾有一位入職不久的市場經理,帶著產品去參加一個商品展。回來後,他興高采烈地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整個產品小組。他說:“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在這個展覽獲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十項大獎中我們囊括了九項。讓我們去慶祝吧!”但是,他沒想到,在一個小時內,他收到了十多封回信。大家問他:“沒得到的是哪一個獎?為什麼不告訴我們?為什麼沒得到那個獎?我們得到什麼教訓?明年怎麼樣才能得到這第十個獎?”在那一刻,他被震撼了,他終於理解了微軟為什麼會成功。
微軟公司每當推出一個新產品後,都會給產品團隊留下一段時間,不是為了慶功,而是大家一起來做係統化的“自我批評”,所有的小組成員都會參與其中,去探討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這種自我批評的結果會在全公司公布,以避免往後的項目也出現同樣的問題。
在微軟,員工可以暢所欲言,對公司的發展、存在的問題,甚至上司的不足,都可以毫無保留地提出批評、建議或提案。每當看到公司員工反對自己的意見的時候,蓋茨都會很高興,他說:“要是每一位員工都能提出建議,那就說明所有的員工都在關心公司,這樣的話,公司才會有前途。”
微軟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他們係統化的“自我批評”是分不開的。這個道理對於職場中的我們身上同樣適用,隻有不斷地自我批評,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績。
隻要做事,就難免犯錯。有很多人犯了錯,轉瞬就忘諸腦後了,然後下回再接著犯;有的則害怕為錯誤買單,因此遮遮掩掩,要麼找借口,要麼推脫責任。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犯了錯,我們不僅不能推脫,反而要勇敢地承認,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進行自我批評,自我總結,從中學習經驗教訓,這樣,才能讓犯錯犯得值得,也才能避免走老路,重複地犯錯。
【職場行動指南】
自我批評並不是簡單地對自己說“這次錯了,下次不犯了”就可以了的,這就跟撓癢癢一樣,根本起不到警示自己的效果。對自己進行有效的自我批評,應該注意一下幾個方麵:
第一,自我批評不是非要等到犯了錯才去檢討,即使沒有犯錯,也應該堅持每天三省其身,想想自己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這也是一種自我批評的方式。
第二,自我批評不是單指自己批評自己,自己看自己總會有看不清的時候,員工應該主動向身邊的同事領導虛心請教,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評價。
第三,每一次自我批評,員工最好能將心得與體會記錄下來,常去回顧,常去體味,這樣才能記憶深刻,不至於走老路。
第四,自我批評不是全盤否定自己,有缺點的地方要反省,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加以肯定,這樣客觀的評價才是理性的。
孫振耀:不斷地學習是一種信仰
【人物簡介】
孫振耀,台灣人。任HP公司全球副總裁、HP中國區總裁。2001年~2004年,孫振耀連續四年被計算機世界集團評選為中國IT年度人物(2001~2003年間,該獎項被稱為中國IT財富人物),2004年還榮獲計算機世界集團授予的2004年推動中國信息化進程突出貢獻獎,以及由新浪網、《英才》雜誌和鳳凰衛視等頒發的十位最具價值經理人獎。
【CEO來信】
學習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心態。如果你有這種習慣和心態,你每天都會看到很多新的東西。我隨手常常帶一個相機,很多人以為我是狗仔隊,我說我拿這個相機是去拍很多我認為很好玩的事情,從中學習。
比如說我拍一家航空公司的節目單,因為我發現它是按飛機編號去做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常常飛長途航線,看電影,一看這個節目是按飛機的型號和編號,我馬上把乘務員找來。問她這裏麵有多少乘客知道這架飛機的型號是多少。她反映了這一家以自己方便管理,而非考慮乘客方便的公司。因為用這樣來定節目非常容易,這架飛機放什麼節目,那架飛機放什麼節目。例如乘務員怎樣體現她的優雅?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乘務員絕少跑步服務,因為飛機的地板很薄,一跑飛機就震動。所以學習是一種心態,是一個習慣,你可以發現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值得你學習的對象。所以我每段時間寫一些文章,記錄我學到的東西。
——孫振耀
【職場演練場】
孫振耀認為,如果公司有可以體驗不同崗位條件,我們應該勇於去嚐試,去學習更多更豐富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是自己的,是我們另外一張通行卡。如果公司有非常好的發展環境,有開好的課,就應該努力去上課。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說:“學習是終生的職業。在學習的道路上,誰想停下來就要落伍。”
因此,我們需要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如果一個人固守自己原有的知識,不去提高自己,隻知道“吃老本”,勢必會被時代所拋棄。相反,如果一個人善於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那麼,即便他的底子再差,也一定能夠迎頭趕上,做出驕人的成績。
我們先來看一則職場案例。
在很多人看來,青島啤酒總經理金誌國的成功充滿傳奇色彩,因為他是直接從中層被提拔為青島啤酒總經理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金誌國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青啤時,還隻是一個洗酒瓶子的工人。但是有一點他與別人不同,那就是他愛學習。他把別人喝茶、聊天的休息時間都用來看書和學習,而且這種習慣一直保持著,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金誌國在技術理論和操作經驗上都比同齡人強。
後來,金誌國報考了上海的華東電力學院,學了熱工的函授課程,繼而又考進了電大,學習勞動人事管理專業,以知識武裝自己。當他讀完大學回到單位後,自然就有了更大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單位越來越重視知識型幹部,他很快就得到了提拔,完成了在職場上的華美轉變。
金誌國用他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隻有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才能保持旺盛的競爭力,從而不讓自己掉隊。
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有句名言:“我一直跟我同事說,作為成功的人要有學習精神,這是樹的葉子,不斷吸收養分,才能變得旺盛。”
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瞬息萬變,競爭日趨激烈,如果一個人隻想“吃老本”,不能不斷提高素質,那麼,他最終就會成為掉隊者。因此,要避免掉隊,唯一的答案就是不斷學習。
學習,是人一生中一項最重要的投資,一項伴隨終身最有效、最劃算、最安全的投資。富蘭克林說過:“花錢求學問,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如果有誰能把所有的錢都裝進腦袋中,那就絕對沒有人能把它拿走了!”
雖然對於已經步入職場的我們來說,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隻要我們每天堅持學一點,時間一長,我們完全可以養成學習的習慣。毫不誇張地說,學習能力是“元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學習的成功是“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所以,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學會學習,時時處處學習,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一家汽車修理廠的職工都是從鄉村裏來的一些小夥子,平常大家工作之餘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修理廠來了一位新員工,他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外,還總是喜歡泡在幾輛教練車裏,東拆拆西動動,每次大家出去玩樂,他也無動於衷,繼續泡在教練車裏,於是大家都稱他為“傻子”。
“幹什麼啊?兄弟,難道你想自己開個公司造這玩意?”一個修理工諷刺他說。
“傻子”笑笑說:“我隻是學習學習”。
這可不是一般的“學習學習”,不到兩個月,“傻子”已經學完了關於汽車維修的所有知識,被提升為經理,薪水是那些所謂的“聰明”小夥子的幾倍。
按說對於這個小夥計來說,此時也算是小有成就了,但是“傻子”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學習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東西,於是他繼續學習汽車製造的其他知識,並自學外語,每個月還積極爭取機會去總部參加培訓。又過了半年,“傻子”成為總公司家用汽車生產設計部門的主管。兩年以後,“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並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什麼讓一個人從一個小夥計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答案就是不間斷地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習慣!案例中的“傻子”並沒有想過擁有怎樣的成功,他隻是把學習當做一種稀鬆平常的習慣,而正是這種習慣的力量促使他一步步邁向更高的成功。
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這可以說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在職場中,不管我們從事的是哪種行業,如果也能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不僅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掉隊,而且能在職場中遊刃有餘,自由馳騁。
【職場行動指南】
職場中的我們平時很少有時間來專門學習,那麼,我們應該學會在工作中學習,然後要落實到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中,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多技傍身。現在社會需要複合型人才,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
2.超前意識,學習要與時俱進。我們應該首先判斷明天將要發生怎樣的變化,並由此決定今天該幹什麼。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學會質疑自己長久以來的假設,學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了解自己,學會更好地協同學習。
3.保持一顆平穩淡定的心。不要因為一時得不到升職、加薪就質疑學習的作用,要知道,並不是成長的每一步都會取得成功,隻有量變才會引起質變,隻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成長,我們最後就能取得成功。
江南春:沒有那個老板喜歡你和他對著幹
【人物簡介】
江南春,分眾傳媒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2005年7月,分眾傳媒成功登陸美國的納斯達克,成為海外上市純廣告傳媒第一股,上市短短5個月,其市值已經飆升至12億美元。
【CEO來信】
要說服老板你是對的。有人問我,老板總是挑錯,導致他總是心情不好,該怎麼辦。
我想他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擺正,老板脾氣不好的情況你會碰到很多,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樣比較隨和。但是,你在工作中,他是領導,我們都是在罵聲中長大的,這是很正常的,這也說明你在做事的時候有不足。我也經常被訓斥啊,但要忍住,就像我們分眾傳媒一樣,客戶總是對的。我想,你應該想著如何讓老板覺得你是對的,慢慢去感染他,而不是一味抱怨。
——江南春
【職場演練場】
江南春總是虛心接受客戶的批評,在他看來,客戶永遠是對的。同樣,職場中的我們,在麵對老板的批評、訓斥的時候,也應該持有這種態度,畢竟他是我們的老板,此時,我們千萬不能跟老板對著幹、逆著來。
公司新來了一位同事,是一個應屆畢業大學生,不久,老板讓他做一個項目的設計方案,等到方案做出來後,老板覺得有兩點不對的地方,並且還有幾不足之處,便給這位新同事提了些建議。但是,這位新同事根本就沒有認真聽經理給的建議,當然也沒有認真修改。當他再次把策劃案交給老板的時候,老板生氣地問他:“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嗎,你怎麼都沒改呀?”。這位新同事的臉上明顯掛不住了,直接和老板理論起來:“我覺得我設計的沒有錯,我曾經這樣做過,還被評為優秀作品。”老板一聽,更加生氣了。可這位新同事不顧老板的感受,還在說自己的設計方案如何好。最後,老板被氣得拍桌而起,對他說:“行了,我欣賞不了你,你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