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成就者大,則必有所忍(1 / 2)

忍得一時的弱小,才能爭取以後的強大。

古人把忍當作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由此看出人的品德操行。古人雲:“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由此可見,遇事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一個人遇到挫折和打擊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胸懷和度量。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諸多忍的情況中,有一種忍可以說是一種大忍。這種忍更像是一種謀略,它反映出一個人的定力。一個“濟天下”的好漢是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因為他誌存高遠,不做無謂的犧牲。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這樣才能有人願意與你共事,為你效勞,這種忍是一種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

三國時期,曹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統一了中國北部後,欲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時候,司馬懿突出的才幹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想把他收到自己帳下做官,費盡心機終於讓司馬懿同意給自己效力。

曹操用司馬懿一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是因為不放心,所以才將他控製在自己身邊。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決定“韜光養晦”,他用苦幹換取曹操的信任。曹操看到司馬懿廢寢忘食、盡心盡力,對他的猜忌也慢慢地淡去,後來還是重用了司馬懿。

司馬懿憑著自己的“忍”,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曹操也是一世梟雄,長於謀略,容不得張狂之人,雖然對他加以重用,卻遲遲不給司馬懿實際兵權。而司馬懿一直忍耐著,密切關注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做好了隨時麵對挑戰的準備。

建安二十五年,司馬懿當時40歲,漢丞相曹操於洛陽病逝,形勢非常危急。外有曹彰的問罪之師,內有暴亂的諸路兵馬,同時,漢室遺臣們也有蠢蠢欲動之象。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奪嫡之爭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個時候,司馬懿毅然挺身而出,冷靜地做出決策,“綱紀喪事,內外肅然”,他采取了一係列策略,說服漢獻帝正式冊立曹丕為魏王,使曹丕順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曹丕當上魏王後,立即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並轉任丞相長史,成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從此,司馬懿逐漸向魏國的最高統治階層邁進。曹丕對司馬懿心懷感激,給了他寬鬆的發展環境,此時的司馬懿不用再畏懼曹操的猜忌。他開始大顯身手,“留守許昌,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為魏文帝南征,被魏文帝稱為“蕭何”之才。

後來,魏文帝病重。此時的司馬懿已經躋身於曹魏政權最高決策階層。雖說曹丕對司馬懿極為信任,但在軍事大政方麵,曹丕還是偏向於自己曹氏宗親的意見。而司馬懿在軍事方麵一直很低調,從來不暴露自己的才幹。

魏文帝死時,司馬懿47歲。此時的司馬懿在政治上開始嶄露頭角,朝其目標大步前進。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他此時已不再甘居幕後,他更渴望走向曆史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