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人,才能聽到溪水潺潺。
古時候,有個男人心胸狹窄,經常和鄰居發生口角,今天嫌東家的籬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罵西家的雞吃了自己院子裏的小米。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鄰居發生爭執,雙方吵不出個所以然,男人決定去附近的寺廟找一位禪師評理。
禪師聽完了這個男人的話,對他說:“我今天剛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來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廟找禪師。禪師不在,弟子說:“師父出去了,讓我告訴你明天再來。”
連續幾天都是如此。直到第五天,男人終於見到了禪師。禪師說:“你有什麼事要對我說?說吧。”男人想要數落鄰居的不是,突然覺得那麼小的事情,過了好幾天還要說個沒完,顯得自己太沒氣量,於是說:“沒什麼事,就是來問候您一下。”
禪師說:“這就對了,仔細想想,世間能有什麼大事?平和一點兒,沒什麼事值得你生氣。”
心胸狹窄的人看世界也是窄的,處處都有氣,事事都急躁。為故事中那個男人評理的禪師,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會將區區口角放在眼裏。他知道忍上幾天,怒氣就會煙消雲散。在得道者看來,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急躁,不如從容待之。
什麼是“道”?“道”就是指萬事萬物的規律與法則。在現代生活中,所謂“得道”,就是要有一顆平和的心,與人為善。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男人,禪師教導他不與人計較,就是在心靈上種下一顆善果。
平和的心有禪性,故脾性不急躁,有了怨氣能夠自行疏解,不與人因瑣事起紛爭。就像廣袤的土地,不論敲擊還是播種,都能一視同仁,保持自己的堅實和深厚。仔細想想,世間又有多少事真的值得自己生氣?保持心平氣和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平和的心有定性,故行事不急躁,凡事都能深思熟慮,不會因一時衝動耽誤了計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像潺潺流動的河流,總能到達入海口,又何必激流澎湃?細水長流既能達成目標,又有悠閑自在的情致。
一個老鎖匠一生製鎖、修鎖、開鎖無數,年紀大了,他想找個弟子繼承他的店鋪,繼續打他的招牌。在幾個手藝高超的弟子中,老鎖匠不知該選哪一個。
老鎖匠想到了一個方法,他將3個櫃子都上了3重鎖,對3個手藝最好的弟子說:“我想要從你們之中選一個當我的繼承人,你們誰能以最快的速度開完鎖,讓我滿意,我就將我的店鋪傳給他。”
3個弟子很興奮,飛快地打開3重門鎖,速度幾乎一樣。對這個結果,老鎖匠不感到意外,他問了另一個問題:“說說看,你們在櫃子裏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了一塊金子。”一個弟子說。
“我看到了一塊寶石。”另一個弟子說。
第三個弟子瞠目結舌,呆呆地說:“我隻想著開鎖,沒有注意裏邊有什麼東西。”
“你就是我的繼承人!”老鎖匠宣布。他又對其他弟子解釋,“不論做什麼都要講修為,參佛的人心中隻有佛,作畫的人心中隻有畫,開鎖的人心中隻能有開鎖這件事,其餘的東西都要視而不見。一旦看不見,就不會產生非分之想,這就是我選他做繼承人的原因。”
想要心態平和,就要抗拒誘惑,不要產生非分的念頭。老鎖匠選擇繼承人不僅看手藝,更要看徒弟們的心是否經得起考驗,看到財物未必就會心生貪念,但不看不聞的人更顯專心致誌。當眾人都在為外界眼花繚亂、心智不堅時,能夠一心一意專注於心靈的人最是難得。
非禮勿視,就能杜絕非分之想。就像故事中的小徒弟,知道誘惑不可取,索性不去看,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也是一種“得道”。隻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世間就沒有那麼多求之不得,也沒有那麼多鋌而走險。遵循自己的人生之路,自然會得到自己的幸福,不屬於自己的就算得到,也背上了不安或內疚,終究不踏實。
人是感情動物,平和的心需要自我約束,才能真正做到波瀾不驚。所謂的平和並非沒有感情,而是讓感情更加平和。強烈的仍然強烈,隻是它有了一個限製,不會因誘惑失去定力,不會因急躁失去判斷力,也不會因哀傷失去目標。當感情有了平和的心做基礎,它就不會失去本應有的色彩,隻會更加長久、更加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