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心靈始終放在一個單純美好的氛圍中,就永遠不會迷失。
兩個僧人從山間走過,看到一位隱士正在耕田。僧人說:“我們特地來拜訪您,因為您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我們都知道,您曾是宰相,在最鼎盛的時候自願離開朝廷,在這裏隱居。我們想知道,是什麼讓您願意過這麼簡樸的生活?”
隱士說:“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我有什麼放不下的?如今我每日怡情養性,著書立說,過的是最逍遙的日子。”僧人聽了不禁感歎:“這是智者才說得出的話啊。”
隱士認為他簡樸的生活逍遙快活,就像現在流行的“簡單生活”:那些有優越經濟條件的人,原本能夠過更時尚的生活,但他們情願“簡陋”一點,穿便宜卻合身的衣服,吃不那麼精細的食糧,把開汽車改為步行……一來,這種生活出於他們的環保意識;二來,在簡單的生活中,他們的心靈能夠更加安定,更加知道自己想追求什麼。
有人追求奢華舒適的生活,把出有豪車、入有豪宅的生活當作幸福,但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生命最本質的東西,那些豪華的事物占有了他們的目光,占據了他們大量的時間,於是他們也就騰不出手真正地做點什麼。就像籠子裏的鳥,隻顧著每天的食糧和水,連唱歌都忘了,更不知道怎麼展開翅膀。這樣做鳥,還有什麼意思?
現代人都會把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來工作,一部分用來生活。給生活那部分時間,因為要麵對太多的誘惑、太過龐大的信息量,以致沒辦法篩選,隻能堆積在頭腦裏,正在想一件事,不經意又牽扯起第二件事,而後第三、第四……沒完沒了,簡單也就成了一種奢望。也許我們應該看看小孩子的生活。
一位哲學教授在課堂上和學生們談論“快樂”這個話題,學生們各抒己見,從古希臘的酒神祭說到了現代藝術,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快下課時,教授給學生們布置了一篇篇幅5000字的論文。
說來也湊巧,教授回家後,他8歲的女兒正在桌子上寫一篇作文,題目剛好是《快樂的一天》,隻見她寫道:“星期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動物園玩,我看到了猴子和老虎,它們真可愛。媽媽給我買了一塊蛋糕。晚上我們一家人一起在陽台上烤肉,然後媽媽讓我回去睡覺。我高興極了,真是快樂的一天!”
第二天,教授把女兒的作文帶到課堂,對同學們說:“昨天我們討論了一個半小時,你們每個人需要用5000字篇幅都未必寫明白的東西,我的女兒用了不到100字,寫得明明白白!”
如果一個人的心性像小孩子一樣單純,那麼他們就很容易為簡單的事快樂。其實,快樂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東西。看到一朵花開了,你笑了,這就是快樂。但對於那些心思複雜的人,他們眼睛裏看到的花,或者直接折算成價格,或者開始推測花主人的狀況,或者掂量花朵有沒有毒,他們從不把一件簡單的事看得簡單,也隻能感歎:“複雜,真複雜。”
把簡單的事做複雜,太累。而把複雜的事做簡單,就是智慧。有慧心的人即使在忙碌的環境中,也要化繁為簡,追求一份簡單的心態。在生活中,也試圖維持一份質樸,不讓靈魂疲憊。為自己的心靈留一份孩童似的簡單,相信那些你願意相信的事,欣賞那些打動你的事物,把自己的心靈始終放在一個單純美好的氛圍中,就永遠不會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