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兼《少年兒童研究》總編輯
毫無疑問,孩子沉迷網絡是父母和教師特別頭痛的難題,因為他們會有一種空有愛心卻無能為力的無助感。實際上,父母和教師並非無能為力,隻是太多的失誤才導致了教育的困境。2008年11月29日,應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邀請,我與六位教授一起參加趙春梅的博士論文答辯時,這是我最深的感悟之一。
趙春梅很不簡單,作為中央電視台國際部的編輯,她在職讀博士用了6年多的時間。因為10歲的兒子迷戀電子遊戲,使她選擇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即《家庭環境對初中生電子遊戲使用問題影響因素的研究》。我一直鼓勵趙春梅把自己的博士論文正式出版,並且自告奮勇寫序推薦,是因為趙春梅的博士論文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更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特別值得廣大中小學生的父母與教師借鑒。
竟究是什麼讓沉迷網絡的孩子魂牽夢繞?為了解開網癮之謎,趙春梅博士向我們介紹了傳播效果研究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正如施拉姆等在其著作《兒童生活中的電視》中指出的,在兒童和電視二者的關係中,兒童是非常主動的,是他們使用了電視,而不是電視使用了他們。兒童不是被電視襲擊的束手無策的受害者,而是像在一個巨大的食物豐盛的自助餐廳裏就餐一樣根據他們當時的需要選擇他們想吃的食物。電子遊戲作為一種孩子直接參與的互動娛樂媒體,能為他們提供更多形式的滿足,因此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更大。
趙春梅博士經過分析,概括出了孩子們從玩電子遊戲中得到的滿足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即電子玩伴、放鬆/逃避學習壓力(逃避)、獲得控製感和成就感(補償)、獲得攻擊滿足(攻擊)和社會交往,而這些心理需求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趙春梅博士最後總結了四個家庭環境因素,即家庭結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關係和父母教養方式作為一個整體,對初中生電子遊戲使用問題的影響。
我對趙春梅博士關於家庭結構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影響的分析,是存有一些疑問的,但我認為,她關於親子關係和教養方式兩個家庭環境因素的分析建議尤為深刻,例如關於親子關係對初中生電子遊戲使用問題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的觀點,值得格外重視。
在趙春梅博士看來,家庭關係對初中生電子遊戲使用問題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破壞性的父母衝突使孩子感到應對能力差、自責、夾在父母中間左右為難並感到父母婚姻關係不穩定,無法獲得情緒上的安全感,更有可能選擇玩電子遊戲來逃避煩惱並重新獲得情緒安全,而且更傾向於玩暴力程度高的遊戲。父母衝突還會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給親子關係帶來負麵影響。親子關係冷漠或衝突激烈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很低,以消極的方式對待自己和他人,缺乏成就動機,因此往往學習成績和人際關係都比較差,攻擊性也比較強。親子關係不和諧還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監管的意願,也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監管的接受程度,從而削弱父母教育的效果。這些孩子更容易沉迷於電子遊戲而出現成癮和成癮傾向,所玩遊戲的暴力程度也較高,而且更看重遊戲中的暴力內容。而家庭關係和諧的孩子則情緒穩定,進取心強,而且對人友善,發展情況良好,沉迷於電子遊戲的可能性也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