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環球公司在這裏運用的就是“瞞天過海之計,一開始製造假象,迷惑太平洋公司,等待時機成熟,突然出擊,一舉打敗對手。
四、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就某些事情進行談判。你與你的老板討論自己的提薪問題;房客與房東談價租房事宜;一些公司商量成立合營企業……所有這些都涉及到談判。談判桌上的高手,往往精於使用謀略,使談判達成有利於自己的某種協議。
日本一家公司與美國某公司進行技術協作談判,談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出各種技術數據、談判項目、開銷費用等一大堆東西,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完全不顧日本公司代表的反應。而日本公司的代表則一言不發,仔細聽並埋頭記錄。當美方單獨講了幾個小時之後,征詢日方代表的意見時,日方代表裝作迷惘的樣子,反複說“我們沒準備好”,“我們事先未搞技術數據”之類的話。第一輪談判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結束。
幾個月後,日本公司以前次談判團不稱職為由,撤換了談判代表,另派代表團到美國參加第二輪談判。這些代表不知前次談判的結果,一切和前次談判一樣,日本人顯得在這個項目中準備不足,技術基礎薄弱,信心不足,最後以還得研究為名結束了第二輪談判。接著,日本公司又如法炮製了一次談判,這使美國公司老板大為惱火,認為日本人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誠意,輕視該公司的技術力量,最後下了通牒:如果半年後日本公司仍然如此,兩國公司的協作將被迫取消。隨後美方解散談判代表團,封閉所有的技術資料,等待半年後的最後一次談判。
哪料想到,幾天以後日本就派出由前幾批談判代表團的首要人物組成的龐大談判團飛抵美國。美方在驚愕之餘倉促上陣,匆忙將原來的談判團成員召集起來。這次談判日本人一反常態,他們帶來了大量可靠的數據,對技術、人員、物品等一切有關事項都做了相當精細的策劃,並將協議書的擬稿交給了美方公司的代表簽字。這次該美國人迷惘了,最後勉強簽了字。當然,協議書所規定的某些條款要明顯傾向於日方。事後美方代表氣得大罵,說這是日本自“珍珠港”事件之後的又一次勝利。
點評:
顯然,精明的日本人在這場談判中耍了花招。前幾次談判,日本人裝出準備不足的樣子,隱瞞了自己的意圖,實際上是在了解美方的計劃。一旦摸清了所有情況,便一鼓作氣製定了詳細的方案,最後在美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出擊,取得了談判的最後勝利。
五、卡西歐放風
日本精工與卡西歐兩家公司,曾是手表製造業的競爭對手。精工公司發現瑞士人發明並研製了石英電子表以後,預測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市場將大量需求這種物美價廉的手表。便以仿造瑞士表為主,推陳出新,很快占據了國際市場,卡西歐公司在這一競爭中成了敗將。
然而,卡西歐公司並不氣餒,經過分析,卡西歐公司老板認為尾隨精工之後,難以與之爭勝,必須另謀出路。一方麵便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並放出空氣,說準備轉產;另一方麵卻在暗中以石英晶體為震蕩器的顯示技術為目標,大力進行研製,經過反複實驗,終於開發了精確度更高、造價更低的石英電子手表。使得精工公司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以迎接卡西歐公司的挑戰。
此後,卡西歐公司又以石英震蕩器為中心,開發出了一係列新的電子產品,除電子手表之外,還大量生產收錄機、電子鍾、文字處理機、計時器和電視機等,公司效益日益提高。
點評:
這一例中,卡西歐公司在與精工公司競爭中處於劣勢,所以公司領導層故意放風說要轉產,實則是為了掩蓋其研製廉價電子表的目的,從而在競爭對手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占領手表市場,從而擊垮競爭對手。
六、“瑞士製造”應為“中國製造”
周錦光先生出生於香港一個中等家庭,剛中學畢業,就決定自力更生創業。要創業,就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於是,他開始在一家親戚辦的手表廠工作,用自己勞動所得積累資金,同時也學習技術,掌握經驗。到1970年,他開始獨資經營,在香港中環租了一個約33平方米的鋪麵,聘用了三個職員,那時的業務除了裝配手表外,還經營雜貨作為補充。
至1971年,周錦光開設的店鋪改組,注冊為有限公司,由家人組成董事局,租下一商廈的兩個鋪麵。由於業務的發展,他多次搬遷,擴大廠房,專門裝配機械手表機芯。
周錦光看準了大陸開放的有利機會,1979年開始在廣州珠海投資設廠生產,聘用員650人,日產2.5萬隻手表機芯,從今天的角度看,有許多廠家也認為這是一著好棋。但是回想當時開展這項業務是冒了一定風險的。因為當時許多廠家一窩蜂生產液晶手表,這種手表屬電子產品,所需的機器、人手與其他電子產品沒有兩樣,所以容易投入生產。周錦光當時麵臨這樣的選擇:要麼生產電子表,要麼另辟蹊徑。他是一個有眼光的人,不願隨大流生產電子表,堅持生產石英表、屬半電子、半機械的科技組合。然而在當時,生產這種手表沒有足夠的人才與技術,他不惜工本派員工到外國學習,克服了生產程序的困難。現在,事實證明他的選擇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