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致富隱私(3)(2 / 2)

光有設備還不行,還必須要有經營有道的人才來幹事才能使企業起死回生。

廠裏有個叫施坤元的工人,他機靈過人,並擅長交際,是個當供銷員的料子。但是這人毛病也不少,平時自由散漫,還因賭博被罰過款。所以當陸明想讓他當供銷員時,很多人堅決反對,認為這樣的人不宜重用,陸明耐心地勸說有意見的有關領導,他亮出自己用人的觀點:他犯了錯誤,該罰就罰,該處分就處分,但是不能不讓他發揮特長。

當施坤元知道自己已調出來當供銷員時,又激動又興奮,這工作正符合他的興超和特長,士為知已者死。受聘後,他不顧身體, 正發高燒,連夜去上海、山東等地為廠裏接洽業務。正當陸明為訂單不足犯愁時,突然兩分電報送到他手上:

“上海外貿口岸已打開,承接染整業務800萬元。”

“在山東某廠落實全國獨家生產的富滌混紡坯布100萬米。即請落實資金安排生產”。兩份電報的發報人都是施坤元。

“施坤元究竟在上海還是山東?立即與他電話聯係!”秘書打完電話彙報:“施坤元在山東,他談完業務就被送進了醫院,當時他正發高燒。”

頓時,陸明熱淚盈眶,自己終究是沒看錯人,力排眾議堅持已有了良好的效果,頂住的壓力一下子煙消雲散,怎能不激動?

就這樣,工廠接連開發了富春紡、華春紡、蘇春紡三個市優產品。1988年,也就是陸明任廠長的第二年,這家廠的產值已達2700萬元,綜合效益170萬元,外貿額從零猛增到600多萬元。1989年,廠裏又增添長線印染設備,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德國電光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涉臨絕境的工廠重又生機盎然,工人們幹勁十足,經濟效益一路高歌猛進,1990年,該廠年利潤突破600萬元大關。

點評:

李白曾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借用他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條成功之道。許多經營有道的企業都曾在“借”字上大做文章,從而創造出超常的業績。

在創業之初,或者在麵對一個破破爛爛的經營,而憑借自己的力量又實在難以支撐下去時,充分地借用他人之財,借用他人的設備,借用他人的優勢,在短時期內完全可以打一場漂亮的戰役,就像吳縣染整廠廠長陸明那樣。

十六、轉手一賣賺大錢

袁鵬原是湖南山區某小學教師,因不滿足每月隻有那可憐巴巴的100多元,一氣之下辭職棄教,來到了深圳。他先是替一家老板做家教,之後,又轉到一間工廠做鍾點工,賴以糊口。

他沒有正兒八經的職業,但他有敢冒風險不怕一切的精神。

他沒有房地產方麵的知識,也不知道房地產經營操作是咋回事,但他好奇,看到風起雲湧的房地產業熱火朝天,便天天翻閱各種報刊,像《深圳特區報》、《羊城晚報》等,是每天必讀的,一字不漏。

袁鵬,一點兒本錢也沒有,但他有敏銳的眼光和靈活的頭腦。通過讀報看書,他獲得一條有價值的信息:一工廠老板打算獨資在深圳市郊開辦一家5億元的加工廠。他立刻意識到這裏頭大有賺頭。憑著自己的直覺,他馬上到市郊溜了幾圈,發現那裏的民房都是平房,而且破爛不堪,房主早已無意居住,但一時賣不出去。

於是,袁鵬四處出擊,從各方麵打聽情況,證實了老板投資辦廠的意圖和地點確定之後,便快馬加鞭來到市郊,找到了民房住戶,商談購房事宜。

當時,這民房住戶並不知道這裏要拆遷建廠,而隻想盡快將房子賣出去,換些銀錢,好搬遷異地。袁鵬便與房主幾番討價還價,最後以每平方米200元的價錢,簽訂了房屋賣買合同,而且他又以打工賺錢不易為由,請求分期付款,先付房款的40%,兩個月後再交付清。平房住戶不太情願,但看到袁鵬那情真意切的樣子,又擔心以後賣不掉,便答應下來。這樣,袁鵬分文未付,得到了房子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