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叔獻是宋神宗時期負責水利的朝廷官員,他善於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有一年,侯叔獻帶著民工在河南商丘縣境內挖開了汴河河堤,讓淤積在汴河河道裏的那些淤泥隨著流出的河水灌滿了原先比較貧瘠的田地,使那些幾乎荒廢了的農田變成了適宜種植的良田。
可是,隨著洪水季節的來臨,汴河河水猛漲,而且這一年的洪水來得特別的大、特別的猛,新築的堤壩根本就擋不住洶湧咆哮的洪水,很快洪水就衝開了大壩,汴河堤壩崩潰了,洪水開始肆無忌憚地朝著村莊衝去。大家被這突如其來的巨大災害給嚇壞了,老百姓拖兒帶女地四處逃奔。這時,有人將汴河決口的責任算到侯叔獻頭上,認為如果侯叔獻不將汴河的淤泥引入農田,就不會破壞原來的堤壩,今天也就不會有汴河決口的事情發生。情緒激動的人們將侯叔獻團團圍了起來,要他給大家一個說法。侯叔獻望著大家憤慨的臉龐,大聲地說:“現在想要硬將堤壩堵上已經不可能了,隻有將缺口再開大一些才行。”大夥兒聽了憤怒地說:“難道你想讓我們全部被淹死嗎?現在這個樣子已經讓大家束手無策了,如果堤壩再開大,大家就全沒命了!”侯叔獻大聲地說:“錯,現在洪水已經沒有辦法堵了,隻有找個地方泄掉一部分洪水的壓力,讓洪水的水勢減緩之後,才能有機會修複決口的地方。”大家聽了侯叔獻的話,覺得有些道理。侯叔獻接著說:“現在在離縣城幾十裏以外的汴河上遊,有一座已經廢棄不用的古城。雖然裏麵的房屋已經坍塌了不少,但古城堅固的城牆還可以將洪水擋住一段時間。現在馬上就跟我去上遊古城,讓洪水進到古城裏麵。減緩水勢之後,下遊就馬上抓緊時間修複大壩。這樣才能保住大家,保住商丘。”聽了侯叔獻的話,大家開始猶豫起來,不知道該不該聽他的。侯叔獻見狀立刻說:“沒有時間了,想要活命的就跟我去上遊!”說完帶頭朝上遊的古城奔去。大夥見侯叔獻已經行動了,也就沒有再猶豫,立刻跟在他的後麵朝上遊跑去。
到了古城附近的汴河河岸,民工們在侯叔獻的指揮下,迅速將河壩挖開,洶湧的洪水立刻轉向了古城,浩浩蕩蕩地衝進了古城。這時下遊的水勢明顯地減緩了,侯叔獻又馬不停蹄地帶領著民工們開始修複決口的堤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決口的堤壩終於修好了,其他地方也都得到了加固。當上遊的古城蓄滿水之後,水流又開始加速了。由於堤壩已經修複,所以當洪水再次來到商丘這個城市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再衝擊縣城了,乖乖地沿著河道的方向往下遊奔去。百姓的家園和農田終於保住了,堤壩上一片歡聲雷動。大家紛紛讚揚侯叔獻麵對洪水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他高明的泄洪方式,而那些當初指責侯叔獻的人現在紅著臉向他表示歉意。侯叔獻笑著擺擺手說:“沒關係,我理解大家當時的心情,我是不會責怪你們的,隻要大家都平安無事就好了。”
經過侯叔獻的精心治理,這場特大的洪水並沒有對商丘地區造成大的危害。等到洪水退去之後,留在農田的厚厚的淤泥又讓許多荒地變成了良田。大家對侯叔獻麵對危險時的表現都非常欽佩。朝廷了解情況之後,也對侯叔獻進行了獎賞。那些民工們對侯叔獻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對他的指揮再也沒有懷疑過,總是積極主動地配合侯叔獻的各種方案,從此汴河再也沒有發生過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