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喜歡做的事情。很多家長每天為孩子吃飯的事情弄得精疲力竭,如果能把吃飯和遊戲結合起來,那將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其實不少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地采取了這種方法。
很多人都反對孩子吃飯時邊玩邊吃,邊看電視邊吃飯,而我所說的”把吃飯變成一種遊戲“是指把遊戲的內容設定為吃飯。比如,媽媽為了能讓1歲左右的寶寶吃飯時把嘴張開,就對寶寶說:”寶寶,讓我看看大老虎是什麼樣子的?嘴張得大不大呀?“這時孩子會乖乖地把嘴張開,媽媽就會不失時機地把飯菜喂到孩子嘴裏。
對於3歲左右到6歲的孩子來說,上麵的遊戲也太”小兒科“了,但隻要家長抓住孩子愛玩遊戲這個心理特點,操作方法其實還是有很多的。
聽故事,是這個階段孩子特別喜歡的事情,而且喜歡把自己設定成故事中的主人公,這樣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把”吃飯“寓故事之中。比如,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參與一些家務勞動了,您可以和孩子玩”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做果盤的遊戲,您和孩子可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分享勞動成果。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非常強烈地參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欲望,如果加以利用並適當地放手,不僅可以讓孩子增加自信,同時孩子吃起自己做的飯來也會分外香。
應對策略
1、把遊戲的內容設定為吃飯
您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來定遊戲的內容,目的就是讓孩子覺得新鮮好玩,把吃飯當成一種遊戲。比如,讓孩子當小白兔,就可以玩小白兔吃蘿卜的故事;或者幹脆讓孩子來當某一個故事裏的主人公,邊講故事邊順理成章地吃飯,比如,講”小老虎出來找吃的,他發現了喜歡吃的牛肉幹,說:’我要吃,我要吃‘“,這時您可以順便把飯菜送進孩子的嘴裏,這樣家長和孩子都覺得吃東西是很自然的事情。
2、讓孩子自己吃飯
您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做出的結果時常會超出大人的想象。孩子滿1歲時,有很強的動手願望,看著爸爸媽媽一筷子一勺子地往嘴裏送吃的,孩子也很是眼饞,有時會直接伸手去抓。爸爸媽媽一定要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不要阻止,而是要鼓勵,讓孩子體會自食其力的快樂的同時,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
當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可以和孩子玩比賽吃飯的遊戲,我有時候會和女兒比賽,看誰能得第一名。
3、讓孩子參與到做飯中
做飯是吃飯的前奏,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個前奏,對下一步的吃飯能起到積極的影響,這個方法似乎要浪費很多時間,其實不然。如果真的去做,過程還是很快樂的,當您看到孩子大口大口吃飯的場景時,對於有一個平時不愛吃飯孩子的家長,將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呀。而一旦形成了吃飯的習慣,有些形式就可以省去,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省事了。
經驗分享
以前我女兒不喜歡吃餃子,每當我們吃餃子時,總要給她留出一塊麵團做麵條,時間長了,這件事情就這樣被固定了下來。餃子是我們的傳統美食,怎麼讓孩子愛上吃餃子呢?我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記得孩子2歲多的時候就可以用筷子吃飯了,並且能輕易地夾起花生米。所以我想讓她學習包餃子,並且想以此作為培養孩子吃餃子習慣的突破口。有一次,我陪孩子去玩具店買玩具,一個餃子機引起了女兒的興趣,並且她向我提出了購買的要求。經過向店員了解,得知這個餃子機的材料很環保,用它包好的餃子可以吃,當時我忽然眼睛一亮,這不正好是我需要的嗎!當時我就給女兒買了下來。回家後,孩子就開始學習用餃子機包餃子,後來還吃了自己包的餃子。從此以後,每當我們包餃子時,女兒也要參與,並用她的餃子機來包,讓我高興的是,女兒慢慢也喜歡上了吃餃子。
溫馨提示
把吃飯當成遊戲,有個度的問題。一旦孩子從厭食、偏食到喜歡吃飯,媽媽或爸爸就一定要降低形式上對孩子的吸引,慢慢淡化遊戲的色彩。當孩子喜歡上吃飯,媽媽就一定要適時、果斷地結束遊戲,千萬不要讓孩子喜歡吃飯的同時,又養成其他的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