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正確看待孩子的”分離焦慮“哭鬧(1 / 2)

一天,我的同事宋麗早上上班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當我問她是怎麼回事時,她說:”沒辦法,每年9月份都是這樣,每天都要被孩子的哭聲吵醒。“原來,她家樓下有一家幼兒園,每當新生入學時,早上總能聽到孩子的哭喊聲,怎麼也得有一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個愛在晚上加班的人來說,早上被吵醒確實很苦惱。

但是還有比她更苦惱的人—琪琪的媽媽。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後,琪琪的媽媽不但沒有輕鬆些,反而比以前更加不省心,因為孩子變得更加依賴她,愛哭、粘人。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都要把全家人忙得團團轉,媽媽更是累得一身汗。好不容易出了家門,可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時,孩子又不肯進去,發脾氣、哭鬧,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媽媽又要周旋一翻,真是不容易呀!

現在每次媽媽出門時,也要惹孩子哭一場,媽媽又要費一番口舌,覺得孩子怎麼越大越膽小,對媽媽越來越依賴了。

的確,對於很多3~6歲孩子的媽媽來說,對孩子總是粘著媽媽的情景並不陌生,特別是9月份剛入園的孩子,跟爸爸媽媽分開時,哭鬧、粘人的現象很是普遍。

其實,這是孩子與父母特有的分離焦慮的情緒所致,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小孩與照顧他的親人分離時。分離性焦慮是孩子成長中必然要經曆的一個過程,孩子要從這個過程中學會獨立,學會接受外麵的世界,而這個接受過程的時間長短則因人而異,與每個人的適應能力、獨立能力有關。

當孩子有分離焦慮情緒時,家長不必為此有太多的煩惱,但您一定要善待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沒有進行正確合理地處理,不僅會影響孩子建立自信,還容易造成孩子不善於探索,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

應對策略

1、設計”再見“場景,降低分離焦慮情緒

孩子不願去上幼兒園,並不是孩子不喜歡幼兒園的環境,而是害怕和媽媽進行分離,因為孩子的認同感較重,他們不要品嚐”沒有媽媽“的滋味,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送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媽媽要出門時,要明確告訴孩子,”媽媽出去一會,等辦完事情了就會回來的,並且會把你喜歡的小熊買回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媽媽說的話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能欺騙孩子。

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雖然沒有和我在一起,但是心是在一起的,媽媽是幫我去辦事情了,並且對接下來媽媽回來的情景抱以期待。

2、幫孩子安排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

媽媽要出門,可以事先征求一下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最想做什麼事情,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媽媽要答應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在“的情況下,照樣可以玩得高興快樂。

孩子在沒有媽媽的情況下,照樣能夠有”開心快樂“的體驗,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很大幫助,同時,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鼓勵,當孩子有進步時,您要讓孩子知道,您為他已有獨自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比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當我洗碗做飯時,你能自己玩,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樣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