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虞、夏到春秋,我國農業仍保留了從原始農業脫胎而來的明顯印痕,木質耒耜的廣泛使用就是突出表現之一。

如前所述,耒耜起源於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所謂耒,最初是在點種用的尖頭木棒下安裝一根踏腳橫木而成;後來又出現了雙尖耒。如果尖頭改成乎刃,或安上石、骨、蚌質的刃片,就成了耜。史前考古發現的“石鏟”、“骨鏟”,很多實際上就是不同質料的耜冠。我國的鋤耕農業是以使用耒耜為特色的。因為這種手推足直插式翻土工具,很適合在土層深厚疏鬆、呈垂直柱狀節理的黃土地區使用。早在原始鋤耕農業階段,我國先民就在黃河流域用耒耜墾辟了相當規模的農田。如上述磁山遺址存糧斤數以十萬計,沒有千畝以上農田在當時是不可能做到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農田麵積應當更大。這已不是在居住地附近小打小鬧的園籬農業,而屬於田野農業了。這就是說,我國是在使用耒耜的條件下發展了田野農業,並由此奠定了進入文明時代的物質基礎。埃及、希臘等國文明時代破曉之時已經使用銅犁或鐵犁了,而我國先民卻是帶著耒耜進入文明時代的。

虞、夏至春秋是我國考古學上的青銅時代。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用它製造工具,比木石工具堅硬、鋒利、輕巧,這是生產力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這一時期,主要手工工具和武器都是用青銅製作的,在農業生產領域,青銅也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商代遺址中已有鑄造青銅(覺)的作坊,並出土了範,表明青銅已批量生產。類似鎬,是一種橫斫式的翻土農具,用於開墾荒地,挖除根株。這大概是青銅占領的第一個農事領域。周人重中耕,中耕農具也是青銅製作的。《詩經》中記載中耕用的“錢”和“”,即青銅鏟和青銅鋤。由於它們使用日益廣泛,為人們所普遍需要和樂於接受,在交換中被當作等價物,以致演變為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我國後世的銅幣,雖然形製已經變化,但仍沿襲“錢”這一名稱,影響至於今日。青銅鐮出現也很早,還有一種由石刀演變而來,用於掐割穀穗的青銅爪鐮,這就是《詩經》中提到的“艾”和“”。不過當時石鐮、石刀、蚌鐮等仍大量使用,而且延續時間頗長。至於翻土、播種、挖溝,主要仍然使用耒耜。周代耒耜已有安上青銅刃套的。但數量不多,耒耜基本上是木質的,在反映周代手工業生產情況的《考工記》中,青銅農具(被稱為“器”)生產由“段氏”掌管,木質耒耜製作則由“車人”掌管。在殷周時代,木質耒耜的使用甚至比前代有所增加。這是因為在已經使用青銅斧锛等工具的條件下,可以生產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木質耒耜來。總之,青銅工具已日益在農業生產中占居主導地位,但由於青銅在堅硬程度和原料來源等方麵均不如鐵,它沒有也不可能在農業生產領域把木石農具完全排斥掉。

在鐵器時代到來以前,耒耜一直是我國主要耕具,這是我國上古農業史的重要特點。在進入鐵器時代以後,耒耜仍以變化了的形式繼續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鐵器時代的耒耜已被廣泛地安上金屬刃套,刃部加寬,器肩能供踏足之用,原來踏足橫木取消,耒耜就發展為鍤,這就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鐵鍬的雛型。把耒耜的手推足上下運動的啟土方式改變為前曳後推水平運動的啟土方式,耒耜就逐步發展為犁。由於犁是從來耜發展而來的,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沿襲著舊名。如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實際上就是講耕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