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階段—藥食同源
在我國,藥食同源說源遠流長,藥物與食物可以說是同期同步起源的,最早的藥物都是食物,祖國醫學從初起時,便與飲食結下了不解之緣,最早的醫療方法,正是飲食療法。特別是火的發現與應用,使人類邁入了文明時期,擴大了食物來源,加強了衛生條件,並有效汲取了營養、增強了體質。
遠古的神農氏時期,我國步入了農業社會,“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我們的祖先鑒別食物與藥物的試驗活動,《淮南子·修務訓》曰:“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傳說神農氏見大家靠吃獸肉飲生水難以長久維持生命,便到處尋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時一日便中很多次毒,中了毒又解毒,反反複複,從而發現草本植物的藥性。盡知其平毒寒溫等性味,逐步教給人們認識了植物藥,可見那個時候藥與食是不分的,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就這樣古人有病時,最初隻好這樣嚐一點,那樣嚐一點,吃了有毒的就死了,吃了不相幹的就無效,吃到了對症的就好起來,於是知道了這是可解這種病痛的藥。人們就這樣長此以往地積累下去,漸漸有了經驗。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時期,食品醫學形成並且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政治文化,那時帝王將相以烹飪為時尚,甚至將其作為選賢舉才的標準,伊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商湯時期王宮裏有位善烹調的廚司奴隸,他有個兒子名叫伊尹,伊尹從小耳濡目染,從父親那兒學到了一手高超的烹調技藝。有一天父親生病了,伊尹很是擔心。奴隸哪裏有錢治病呢?再說,醫生也不會為一個奴隸治病的。看到兒子為自己的病情著急,父親寬慰他說:“孩子,別擔心,我很快就會好的,以前你爺爺生病了也是自己治好的。”“自己治好的?”伊尹瞪大了眼睛。原來,以前爺爺生病時,實在沒錢治病,隻得硬撐著。後來他卻發現有些食物能把病“吃”好。次數多了就有了經驗。“所有的病都可以‘吃’好嗎?”伊尹大感興趣。“不一定,有時吃的食物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呢!”父親說。從這以後,伊尹熟悉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能、功用,掌握了許多能用食物治療疾病的方法。有一次,湯王病了,醫生用藥物治療了半個月仍不見好轉。湯王龍顏大怒,命令醫生在三天之內治好自己的病,否則就將他處死。醫生聽說了這件事,便壯著膽子來找伊尹,伊尹建議醫生試用幾種食物進行治療。醫生滿腹狐疑地看著充滿信心的伊尹,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隻好冒險一試。沒想到,湯王病情大為好轉,他高興地要嘉獎醫生。醫生不敢欺騙湯王,如實作了彙報。“有這樣聰明的奴隸?立刻叫他來見我!”當年輕精幹頗有見地的伊尹出現在湯王麵前時,一下博得了他的好感。從此,伊尹受到了湯王的器重,他從烹調中領悟出許多治國安邦的道理,最後竟被破格任用為宰相。後來,伊尹成為湯王奪取天下的得力助手。《呂氏春秋》記載著伊尹和商湯王談論烹調方法,伊尹引用了“陽樸之薑,招搖之桂”的語句,薑、桂可以調味,同時也是藥品,至今仍是藥膳食療中的基本原料。一次,當湯王問伊尹得天下之道時,伊尹用當時通俗的食療道理做比喻回答:“吸取新的,除卻舊的,肌膚血脈得以通暢。新的精神氣力日漸增加,不好的邪氣要驅除淨盡,才能達到應享的壽命。”這就是著名的“商湯問伊尹”。
伊尹巧妙地運用獨特的烹調技術,對藥物進行加工製作,製成了中藥湯劑,這是食療法的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醫藥史上的一大創舉。後來伊尹寫成《湯液經法》一書,他的食療法對後世的醫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第二階段—食為醫用
經過藥食同源階段後,到了西周時期,宮廷內出現了專做食療保健工作的“食醫”,居當時各類醫師之首,對藥膳的總結及食療保健的發展卓有功勳,也一直享有較高的地位。據《周禮·天官》記載,周代的醫生分四類,除專管飲食營養的食醫以外,還有“疾醫”“瘍醫”和“獸醫”。瘍醫有“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的理論,是中醫“三分治七分養”治療原則的源流。還提出“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是謂我國養生學之濫觴,體現了“食為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