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10、女皇武則天(1 / 1)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曆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勳武士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主持朝政30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曆史功績,昭昭於世。

武則天自幼聰明伶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之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公元637年,14歲的武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武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不久,太宗又發現武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入禦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公元649年,太宗去世,武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關係暖昧,盡管按例武則天被送進了感業寺,然李治仍對她魂牽夢縈,在上台後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將她接進了宮,晉封為“昭儀”。

公元655年,極受高宗寵信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李義府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入武氏之手。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由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子李顯繼位。唐高宗共有八子,其中武則天生了四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早先冊了宮人劉氏所生的李忠為太子,後被武則天用李弘所取代。李弘成了太子,卻在許多方麵與母親不同心而遭鴆殺,又立李賢為太子。李賢仍看不慣母親,結果流放遠地,被逼自殺。李顯是個無用之人,加上唐高宗有遺言,凡不能決定的軍國大事,均由武則天處置,因而他隻是個供擺設的傀儡,實際是皇太後武則天在臨朝稱製。

盡管李顯無半點君主氣象,可武則天為了加重她專權的威勢,僅兩個月,就將他廢為廬陵王,外遷到房州。另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李旦是比李顯更為虛化的政治符號,大小政務的處理權,全部落到了武則天手裏。

公元690年,武則天又廢掉了唐睿宗,向天下宣布易唐朝為周朝,自己登上皇位,號“大周聖神皇帝”。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以她獨特的政治手腕,經營她來之不易的周朝。為打破傳統政治格局,以建立承認她的政治基礎,她一邊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開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現象;一邊對那些不稱職者,隨時予以貶職與殺戮。這種帶有濫用性質的用人方式,為她改造了朝廷的人事組織,徹底實現李政由己出的政治局麵。然而,同時她又用她的慧眼在審察著臣僚,對那些正直並有才幹的大臣,如狄仁傑、姚崇、宋璟等,不僅給予一定的保護,還放手予以任用。在這些大臣的輔助下,朝廷逐漸出現了轉機與生機。

武周王朝是亂的,但隻是亂在初期,亂在官場,亂在中央,整個社會基本仍處於安寧的狀態。當中央政府按照武則天的意誌被改造後,亂就結束了,政府重新發揮了正常的政治功能。客觀而言,武則天的政治作為,大部分還是建設性的,其為“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做了承上啟下的工作。

然而,不管武則天多麼精明強幹,在改唐為周後,作為李唐皇族的媳婦,又作為武氏家族的族長,她仍遇到了一個難以克服的悖論式的難題:在她百年之後,到底將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子?傳給兒子,無疑會恢複李唐王朝;傳給侄子,在姓氏上雖順理成章,可究竟是傳給了外人。武則天為此躊躇日久,在狄仁傑、李昭德等大臣的勸喻下,最終,她將李顯接了回來,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初,趁年事已高的武則天病重之機,宰相張柬之會同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組織羽林軍發動了政變,殺死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的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使李唐王朝複辟成功。當年的年底,被遷入冷宮的武則天在彌留之際,被迫取消了武周的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