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成河的安史之亂,是一場萬劫不複的大災難,它攔腰折斷了大唐的黃金盛世,使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曆史之所以將這場大亂稱為安史之亂,是因為先後領導大亂的兩個首領,一個叫安祿山,一個叫史思明,還有安祿山身後的安慶緒,史思明身後的史朝義。
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人。年輕時投靠幽州節度使張守,被收為養子。因對時稱二蕃的契丹、奚作戰有功,加上他善於逢迎和賄賂上級官員,官階直線上升。
安祿山百般鑽營下,直接和唐玄宗搭上了關係,他向唐玄宗大獻媚忠,又拜楊貴妃為母。由此成為天字第一號的寵臣,一身兼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爵封東平郡王。然太子李亨很看不慣他,認為他表麵裝愚,實際包藏了狼子野心,早晚要成禍害。
安祿山基於太子對他的態度,常為唐玄宗百年之後自己的前景擔憂。為避免擔憂成為事實,給自己留條後路,他靠著唐玄宗的信任,大肆壯大自己的力量,以禦寇為名,在範陽築了雄武城,存儲了大量的兵器、糧草、戰馬、牛羊。同時養了同羅、契丹、奚等民族的8000健兒為假子,編成精銳部隊。在家僮中,挑選出百餘勇悍者,訓練成以一當百的貼身衛隊。他精心組織了政治、軍事相結合的集團核心班子,用高尚、嚴莊、張通儒等為幕僚,引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等為武將。其中,以高尚、嚴莊為謀主。
安祿山如此行徑,在唐廷中激起了軒然大波,輿論指責他想謀反。他確實想反,然考慮到唐玄宗對他的恩情,他一直猶豫著不肯最後攤牌。可和他發生嚴重權力之爭的宰相楊國忠,不斷誇大著他的反情。安祿山被逼得等不及了,遂於公元755年11月,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提前發動了叛亂。
安祿山率軍15萬,從範陽出發,一路南下。在屬於他管轄的河北地區,未遇什麼抵抗,便攻下了各個城池。隨後,進入河南地區,克陳留,陷滎陽,直逼東都洛陽。
駐守洛陽的是新任範陽節度使的封常清,他在當地募兵6萬,但都是些從未習過武的市民。他先出武牢關阻擊,失利後退進洛陽城,烏合之眾的新募部隊根本不是範陽勁旅的對手,結果洛陽失陷。
從洛陽退出,封常清前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與高仙芝會合,共同搶占了長安的門戶——潼關。叛將崔乾屯兵陝後縣,雙方形成了對峙狀態。可呆在長安的唐玄宗無視實際戰況,追究高仙芝、封常清軍事失利之責,不顧臨陣易將之大忌,將二人斬首,替換上多病的大將哥舒翰把守潼頭。
本來,安祿山欲親攻潼關,然在郭子儀、顏真卿等在河北接連勝利的威脅之下,他隻得親自駐守洛陽。公元756年,安祿山為加強政治感召力,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年號聖武,封其子安慶緒為晉王,建立政府班子,正式與唐朝分庭抗禮,然整個局勢對安祿山很不利,郭子儀在河北大敗叛軍驍將史思明,準備直搗其範陽老巢。哥舒翰采取堅守不出的戰術,使叛軍難以向西推進一步。成了騎虎之勢的安祿山後悔了,後悔聽從嚴莊、高尚起兵的建議。
正在唐廷有了轉機之時,求勝心切的唐玄宗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逼哥舒翰出城迎戰。揮淚出關的哥舒翰,在靈寶(今屬河南)被崔乾用計打得幾乎全軍覆滅,他自己也成了戰俘。
安祿山絕處逢生,叛軍跨過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向巴蜀逃亡。至此,唐朝二京全部落入叛軍之手。叛軍倒行逆施,在二京大肆搶掠破壞。
得了長安的安祿山,以為取得二京,等於取得了唐朝的天下,從此再無長遠的打算。由於對外失去了目標,叛軍團集團產生了嚴重的內耗,君臣間相互猜忌,將相間爭權奪利。安祿山原有眼疾,因情緒低落而發作,幾乎失明。他還患有疽病,身體的欠佳,這使他脾氣變得十分暴躁,經常無故捶撻左右,挨打次數最多的是宦官李豬兒,就是嚴莊也免不了皮肉之苦。此外,他偏愛寵妾段氏所生的兒子安慶恩,欲取代安慶緒作為皇位繼承人。公元757年,安慶緒、嚴莊、李豬兒一同策劃,秘密殺死了安祿山,對外則發布了安祿山因病而亡的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