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不幸病死。由6歲的皇子軾淳即位,年號同治。鹹豐臨死時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總攝朝政。當時的慈禧年僅27歲,她不甘心被人擺布,尤其是不能讓所謂的八大輔臣總攝朝政。實際上,八大輔臣的權利歸於肅順,而肅順與慈禧一直是針鋒相對,如同仇敵。在承德行宮,慈禧曾向肅順等人提出“垂簾聽政”以佐幼主的意願,受到肅順等的堅決反對。此後,慈禧並不示弱,她仍同肅順等人爭執不休。慈禧覺得再爭下去恐怕也不會得到肅順等人的讚同,便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慈禧首先策動東太後鈕祜祿氏站在自己一邊,同八大輔臣對抗。接著,秘密聯絡留守北京辦理洋務的鹹豐帝六弟恭親王奕,計劃除掉肅順大人等人,以實現自己“垂簾聽政”的目的。奕與肅順這幫人向來不和,英、法、俄、美四國聯軍攻占天津時,奕受命與洋人議和。而肅順與端華兩人由於沒撈到半點油水,為此心中悶悶不樂。此後,他們常常在鹹豐帝麵前指責奕,說些否定議和的話。偏聽偏信的鹹豐帝於是漸漸冷落奕,而肅順、端華與恭親王奕之間也經常發生摩擦,互相攻擊。慈禧對此是了如指掌,所以這次特意選了恭親王奕單獨來承德進行密謀活動。
幾天以後,奕在各國大使的默許下,以奔喪為名,趕到熱河和西太後慈禧密謀。然後,奕返回北京,著手部署。禦史董元醇上疏說:“皇上衝齡,未能親政,暫請皇太後重簾聽政。”兩宮太後慈安與慈禧見此奏折,便召見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把董元醇的上疏給他們看。肅順首先反對,他以受先帝所托,不能辜負皇恩,且本朝未有皇太後垂簾聽政為由,擬旨駁回。
1861年9月23日,慈禧命肅順護送鹹豐的靈樞先行回京,自己同東太後慈安、同治小皇帝,以及端華、載垣等人隨趕到。由於慈禧等人走小道,且日夜兼程,因此比肅順還先一步趕回京城。就在慈禧回京的第二天,肅順也趕到京城,而一切都已經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了。她將奕擬定的聖旨宣讀天下,聲稱:“先帝駕崩於承德行宮,肅順等人擅權抗旨,欺負孤兒寡婦。自己辜負了先帝,如果再姑息肅順等人,何以對得起先帝的在天之靈,何以說明天下的黎民百姓!”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位顧命大臣逮捕治罪。
緊接著,慈禧任命奕為議政王,奕立即以“咆哮狂肆,目無君上,抗旨違法,離間宮闈”為罪名,賜令端華、載垣等人自盡,而肅順則被斬首抄家,其他五人分別革職充軍。
11月1日,葉赫那拉氏與紐枯祿氏正式在養心殿垂簾聽政。從此,葉赫那拉氏便掌握了清王朝的政權,直到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清朝40年的命運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