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之後,德國把山東變成了它的勢力範圍,英國也厚著臉皮把威海租走。這些侵略者還派來許多傳教士,這些人以傳教為名,其實是胡作非為,欺壓受苦受難的百姓。但是軟弱的清政府要麼偏袒他們,要麼與它們勾結在一起,共同對付百姓。
百姓忍無可忍,沒有辦法,隻有舉兵起義。
受帝國義蹂躪壓迫最為慘重的山東首先爆發了義和拳起義。1898年10月,趙三多領導的冠縣義和拳舉兵起義,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
趙三多是河北三縣梅花拳的首領,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很有策略,能夠很好地組織群眾。在威縣,他領導的梅花拳很有影響力,後來接到冠縣閻書勤、高元祥的盛情邀請,得知傳教士與村民長期爭用皇廟基,而且在舊廟基上重建教堂。趙三多本來就對外國傳教士很反感,一聽說他們在冠縣胡作非為,欺壓百姓,便答應了閻、高等人的邀請,成為冠縣義和拳的首領,把梅花拳的組織交給了自己的副手,讓他繼續領導梅花拳。
趙三多確實很有頭腦,那時義和拳沒有統一的組織,各地之間,各村之間都沒有聯係。趙三多對閻書勤、高元祥等人說道:“光靠我們自己的人馬,力量太小,我們一定要聯合其他村莊的義和拳一起起義,等到聲勢浩大起來,我們再聯合各縣、甚至各省的義和拳共同抗擊帝國主義者!”
閻書勤、高元祥等人非常讚同,便以趙三多的名義發出貼子,去附近各村聯絡義和拳,由於趙三多在這一帶很有影響力,所以很快附近各村都派來義和拳參加。短短幾天,就有八九百人。
趙三多想:為了團結更多的義和拳的誌士,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口號,表明我們的立場。清政府雖然昏庸、軟弱、無能,但目前帝國主義已經掀起了瓜分我國的狂潮,民族出現了危機,如果長此以往,很在可能被這些國家滅掉,到時候,我們百姓可就更慘了。我們不如打著“助清滅洋”的旗幟,這樣可以團結其他各地義和拳組織。隻要把這些洋人趕跑了,我們內部的事到時候再行事。
趙三多把自己的想法和閻書勤、高元祥等人說了,閻書勤很讚成,但是高元祥有些反對,說道:“清政府不僅軟弱、賣國、無能,而且與這些洋人相勾結,共同欺壓我們老百姓,即使我們打出這個旗幟,清政府還會鎮壓我們的。”
趙三多說道:“但是目前,我們必須先趕走洋人,否則國家就有滅亡的危險。另外我們現在的力量還很弱小,如果既反政府又反洋人,我們樹敵太多,很難有所發展。”
閻書勤等人也都說道:“現在對付洋人是主要的,我們必須集中兵力先趕跑洋人,不讓它在我們中國這塊領土上有落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