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16、辛亥武昌起義(1 / 2)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廣州地區的革命力量損失很大,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長江流域,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起義。經過兩湖地區革命黨人的努力,起義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辛亥武昌起義。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群眾自發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連續不斷的武裝起義相呼應,這表明,被統治階級已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了。清朝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分化。1906年,清政府拋出“預備立憲”騙局,實際上卻不斷加強皇族權力,引起立憲派和部分漢族官僚的不滿。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死去,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載灃掌權後,首先將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開除回籍,以削減漢族大官僚的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新內閣成員名單,奕劻為總理大臣,在13名內閣成員中滿族9名,其中7名是皇族,漢族隻有4名,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

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這時,革命風暴即將來臨,立憲派多數對清政府產生了離心傾向,少數開始同情或參加革命。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說明統治階級已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革命形勢日趨成熟。

麵臨重重危機的清政府,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在“皇族內閣”成立不久即宣布實行“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強行接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辦鐵路公司,將人民多年爭得的路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這一倒行逆施,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四川同盟會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誌軍,進圍成都,眾達20萬。全省各地也紛紛揭竿而起,形成大規模的群眾起義。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還在榮縣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為了撲滅四川的革命火焰,清政府派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革命黨人乘機在武昌首義,點燃了武裝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烈火。

武漢位於長江中遊,是當時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和反革命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宣傳和組織工作,積聚了較雄厚的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9月上旬,湖廣總督瑞虒奉清政府之命調部分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漢地區的反革命力量減弱。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反清,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軍事方麵,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政治方麵,由劉公任總理。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第二次聯席會議,決議在10月6日(農曆八月十五日)發動起義,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對各標營的任務也作了安排,並派人約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響應。

革命黨人的活動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開文武官員參加的防務會議,決定嚴防督署,密巡長江,密巡漢江,實行全城戒嚴。隨後派兵搜查革命機關,收繳士兵子彈,使槍彈分離。鑒於清軍已有準備,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遲遲未到武漢,革命黨人決定將起義延期。

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14號機關配製炸彈,不慎引起爆炸。孫武受傷進了醫院,其餘人員倉促轉移。俄國巡捕聞聲趕至現場,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印信等物,並轉交總督署,瑞虒立即下令關閉四城,搜捕革命黨人。在此風雲突變之際,蔣翊武、劉複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在午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蔣翊武以臨時總司令的名義起草命令,派人送往各標、營革命黨人手中,約定當晚12時,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城內城外同時起義。但是,瑞虒已於事先聽到風聲,派軍警查抄了武昌的各個革命機關,逮捕了劉複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蔣翊武逃離武漢。瑞虒下令殺害劉、彭、楊3人,按查獲的名冊搜捕革命黨人。由於武昌戒嚴,內外交通斷絕,起義的命令未及時送到南湖炮隊,10月9日晚起義的計劃落空。在群龍無首的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10月10日晚以槍聲為號,按原計劃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