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別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是淮係軍閥袁甲三的侄孫,曾兩次參加鄉試都落榜,1882年,隨吳長慶督兵赴朝鮮。
1885年,經李鴻章保薦繼任駐朝鮮商務委員,後以道員升調,留駐朝鮮全權交涉通商事宜。甲午中日戰爭前夕,其見局勢嚴重,便請調回國。戰後,袁世凱以浙江溫處道留京聽候差委。他命幕友譯撰《兵法》12卷,因緣層遞榮祿,受到賞識。
甲午戰後,清政府以湘淮軍不足恃,有意改練新軍,袁世凱遂受到慈禧太後親信榮祿的推薦,於1895年12月被派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軍”十營。袁世凱以此為基礎,並增募人員,編練“新建陸軍”7000餘人。
1897年,清廷以袁世凱練兵有功,提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1898年9月,維新變法運動在光緒帝支持下達到高潮。慈禧太後、榮祿為首的頑固派密謀發動政變進行鎮壓。維新派鑒於袁世凱參加過強學會,懂外交,掌握軍隊,清光緒帝於9月16日召見他,特賞兵部侍郎,專辦練兵事務。當局勢危急之際,維新派要他“殺榮祿、除舊黨”以助新政,他滿口答應。但他回天津後,竟立即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從而把維新派投入血泊之中。為此,袁世凱深得慈禧太後的信賴,並從此官運亨通,飛黃騰達。1899年6月,袁世凱被提升為工部右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軍在山東殘酷鎮壓義和團。
1901年11月,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署理總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初,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保定創立北洋軍政司,自兼督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權。此後他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職。
1905年,袁世凱拚湊成北洋軍六鎮,實額共6萬多人,除第一鎮外,其餘五鎮全是他的嫡係。至此,以袁氏為首的北洋軍閥反動集團的基本武力大體建成,成為清廷鎮壓人民的主要工具。袁世凱的權勢急劇膨脹引起了滿清貴族的猜忌,終於在1907年被清廷以明升暗降的辦法調任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大臣,剝奪了他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
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死去,宣統帝繼位,由攝政王載灃監國,借口袁世凱有“足疾”將其趕回老家“養病”,從他手中奪回了大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1912年2月,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采用軍事威脅和談判相結合的反革命兩手,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又向帝國主義乞求借款,發動反革命內戰,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一方麵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緊專製獨裁統治的建立;另一方麵大肆出賣國家的主權,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複辟帝製積極作準備。袁世凱強迫國會改變先訂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序,1913年10月6日先進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當天,被袁世凱所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打著“公民團”的旗幟包圍了國會,高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就休想出院”,在會場外麵搗亂。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饑挨餓,連選三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將袁世凱捧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