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 5、南昌起義(1 / 1)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先後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清洗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誌士。中共中央為了保住革命火種,決定在國民黨統治區中舉行武裝起義。

當時,中共所掌握的幾支主要部隊,正集結在長江南岸的軍事要地九江及其附近。與此同時,國民黨內既互相爭鬥又互相勾結的蔣汪兩大集團,均以重兵集結在長江中下遊兩岸。負責領導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反複考慮在南昌和九江舉行武裝起義的可能性。從當時敵我雙方兵力部署和雙方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看,在九江就地舉行起義是不利的。因為,沿長江南岸向東或向西都難擺脫敵重兵的攔阻。渡江北上舉行起義的地點選擇在地處九江以南的南昌。這是因為,在軍事地理方麵,南昌具有多方麵的有利條件。

南昌距敵重兵集結的長江沿岸較遠,距離九江約130公裏。南昌發動起義後,能較好地擺脫敵主力的威脅。後來起義的實際情況果然如此,南昌起義前後,部署在長江沿岸的敵重兵一直未能對起義行動構成直接威脅。

南昌交通條件便利。根據當時的交通設施和軍隊的裝備水平,地麵部隊實施快速機動的最好方式,是鐵路輸送或水上輸送。南昌與九江之間,有一條當時南昌惟一的鐵路——南潯鐵路,起義軍正是利用這條鐵路,迅速從九江開至南昌。起義軍利用鐵路輸送完畢後,立即實施截斷,並以兵力警戒,從而切斷了南昌與外界的鐵路通道,使敵無法利用。南昌與外界聯係的最大的水上通道,是縱貫江西南北的贛江。而南昌所在的贛江段江麵寬,航道淺,稍大一點的船隻即無法通過,南昌周圍的敵軍在起義軍舉行起義時,無法迅速趕到南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起義軍的敵情顧慮,有利於起義的順利進行。

南昌地區有利的地理環境,成為南昌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它不僅使起義軍一夜之間速戰速決,全殲南昌城內及近郊之敵,而且使起義軍在沒有遭到敵主力直接攻擊的情況下從容撤離南昌。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同誌按照黨的決定,和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誌一起,領導了南昌起義。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占領了南昌城,發表了《八一起義宣言》等革命文告。

起義軍於8月3日至5日,分批撤離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途中作戰失利,部分武裝在朱德、陳毅同誌的率領下,開赴湘南地區,繼續堅持鬥爭,另一部分部隊轉戰到了海陸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