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侵略軍在東北節節推進,但國民黨仍沒有完全放棄剿共和鎮壓抗日民主運動的反動政策。為了顧全大局,避免內戰爆發,保存實力,共產黨在5月5日發出通電,呼籲停戰議和,一致抗日。
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的家鄉淪陷在日本關東軍的鐵蹄之下,而蔣介石卻將東北軍調往西北,同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受命圍剿共產黨所在的延安。這兩支部隊的廣大官兵對蔣介石的內戰十分不滿,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收複東北的故土。經過談判,1936年上半年,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實際上已經停止了敵對狀態,形成了聯合局麵。
對張學良、楊虎城聯共抗日的舉動,蔣介石極為不滿。1936年10月,他親赴西安逼迫張、楊繼續剿共。12月4日,蔣介石再赴西安,迫令張、楊將部隊立即開赴陝、甘“剿共”前線,否則將把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分別調往福建和安徽,由中央軍“剿共”。張、楊既不願意和紅軍重開戰端,又不願被調往福建和安徽被閑置起來,而且被調離之後,和紅軍聯合抗日的計劃也將化為泡影。因此,張學良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但都被蔣介石嚴辭拒絕。
蔣介石的內戰政策,引起了西安各界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9日,1萬餘名愛國學生為了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舉行遊行請願,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竟遭到國民黨的鎮壓。憤怒的學生於是衝出城門,準備前往華清池向蔣介石請願。蔣介石聞訊,指令張學良實行武力鎮壓。張學良趕到灞橋勸學生回城。但是學生們的革命熱情絲毫未減,反而是張學良被他們的愛國熱情所感動,表示一周之內將用事實回答學生的抗日要求。隨後,張學良又向蔣介石“哭諫”,被蔣介石斥為“犯上作亂”。
張學良和楊虎城為情勢所迫,十分苦悶。此時,蔣介石又急令他們繼續剿共,張、楊二人被逼無奈,決定采取“兵諫”的方式逼蔣抗日。12月12日淩晨,在張、楊的共同指揮下,東北軍一部包圍了華清池,扣押了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後來,共產黨派周恩來到西安進行調解,宋美齡、宋子文也趕赴西安,最後蔣介石被迫答應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