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誌》
城池城周五裏二百六十步半(府誌作四裏二百步,茲據檔案增之),高三丈五尺五寸,在昔殷時為黃洛舊址,周以後興廢無考,唐哀帝天佑四年劉守光暴亂為遼阿保機所攻陷,遂修築城郭傳曆金元,前明景泰二年巡撫鄭來學檄同知楊雄甃以磚高二丈九尺,基厚二丈,上寬一丈五尺,環四裏二百步,垛牆一千一百五十,有八門。四東曰禦灤、南曰安岩、西曰迎恩、北曰靖遠,東西月城門俱北向,南北月城門俱東向。嘉靖六年知州張國維建重樓於東門,額曰保厘。東郊二十五年知州陳士元修堞浚隍。隆慶二年署州事府同知賀湊接城六尺餘,增設敵樓四座,三年知州崔炳建重樓於西門,四年五年知州劉欲仁建重樓於南門、北門。萬曆八年知州郭琉建四城角樓。十二年知州白應乾建護城垣。十五年灤水橫溢浸城,城垣頹圯,知州張元慶補葺。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灤水複溢,西東兩月城頹,知州何士煒重修。四十四知州周宇重新角樓、題東門樓曰迎暉、西曰豐城、南曰朝陽、北曰拱辰。補葺頹垣一律修整。國朝乾隆十七年知州孫昌鑒修理。道光十九年知州喜祿補修。同治十一年知州遊智開補修西北隅。光緒十一年知州郭奇中重建四城門樓,十三年補修東月城。十七年知州吳積銞添修東門外禦水石閘,池深二丈,廣三丈。嘉靖六年知州張國維環城植柳,浚池建橋,二十五年知州陳士元複浚之,萬曆四十四年知州周宇修橋豎坊東為興仁坊、西為遵義坊、南為循禮坊、北為廣智坊。易植新柳,一時煥然改觀。光緒十三年灤水灌城,東門外衝露橋基,知州郭奇中因材重建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