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有關民國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有理性分析者,有義憤填膺者;有一本正經者,有插科打諢者;有學術研究者,有濫竽充數者。所涉及的人物無非是英雄奸臣、才子佳人、大師學者,仿佛豪華的曆史本身就是為這些人而設置。
那麼,燦爛的民國星空,誰才是真的英雄?
袁世凱,孫中山,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
在某個時空點上,他們都曾盛極一時,極有可能一統全國,為何均是功虧一簣?
一千個觀眾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幸的事,總有千萬種不同的理由。
成敗暫時拋開不談。換個問題,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是導演重要,還是演員重要?
估計很多人會這樣回答:沒有爛演員,隻有爛導演。
那麼,混亂民國的導演,又是誰呢?
在與資深圖書策劃人王如月老師閑聊時,突然冒出了這個念頭“翹動民國走向的人,不是鎂光燈下的大佬,而是幕後的小幕僚!”
為何這麼說?
晚清末年,官場腐敗,民生凋敝。為救國救民,保皇黨、立憲派、革命派齊齊登場,紛爭激烈。三大精神領袖袁世凱、孫中山、梁啟超各有勢力,身邊均有不少高參。
沒有“北洋總軍師”徐世昌的擘畫,袁世凱不會如此順利出山;沒有“護國軍師”陳其美定南京,孫中山不可能輕易當上臨時總統;沒有“國士”楊度的斡旋,民初共和不會如此快成功!
進而言之,沒有“智囊”們的慫恿與迷惑,袁世凱不會輕易搞帝製;國務院、總統府兩大秘書不鬧別扭的話,“府院之爭”也不會發生;若不是幕僚煽風點火,大字不識的張勳如何能精密安排出“複辟”大戲……
讀書人可怕,智商高的讀書人最可怕,如果亂世中湧現出大批這類人,各為其主翻雲覆雨,便能擾亂大中華!
放眼五千年文明史,大人物都很重視小幕僚:文王渭水訪太公,齊桓俯首拜管仲,劉備複漢求孔明,太宗興唐倚徐績……
稍微明智的,都能從諫如流,劉邦自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他充分利用了幕僚們的才能。項羽自幼熟讀兵書,卻剛愎自用,錯過了韓信、陳平,連範增也給氣走,注定失敗。自負如曹操,也有郭嘉、許攸等謀士。
曆史,究竟是誰創造的?大英雄,還是小幕僚?
時至今日,“幕僚”這個詞已經消逝在行走中,策劃師、評估師、經紀人、秘書長、助理、財務、行政等等,自覺不自覺中,依舊充當著幕僚的角色——為CEO服務。
而企業家們,則喜歡講“團隊”、“人才”以示低調。阿裏巴巴的馬雲曾說“成功的不是我個人,而是我的團隊!”其團隊成員也恰如其分地表示“馬雲是靈魂,我們是陪襯!”賓主之間,悅己怡人。
看來,小幕僚們不僅是撬動了民國,還在當今社會的層層麵麵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