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所謂的序(2 / 2)

公元2至4世紀時,即從漢代至兩晉時,肅慎改名換姓地稱之為挹婁。

公元5世紀時,即北朝時,稱之為勿吉。

公元6至7世紀時,即隋唐時期,稱之為靺鞨。

公元8至9世紀時,即唐五代十國時期,稱之為渤海。

公元10世紀後,即宋元明時期,稱之為女真。

到明朝時,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遼東地區的管理,先後在東北設了遼東都司25衛和奴兒幹都司384衛。按照區域劃分,把女真人分成三個大的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顧名思義,中國人最喜歡給文化夠落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族群以嘲諷,這樣才能凸顯自己的高貴和與眾不同。

在漢家文化的熏陶下,初次見到野蠻部落地區的人,就像現在的地球人見到了外星人一樣,難免會有點驚訝,脫口而出:咦,這是什麼東東?於是“咦”變成了“夷”,遂有了華夷之分。

野人女真住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中下遊地區,以打獵捕魚為生,不吃五穀雜糧,以獸皮為衣,住草屋,活脫脫的還沒步入奴隸社會的生活水準。當然這個還不是他們贏得野人稱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他們離中原太遠,朝貢不積極,於是野人這一稱呼就戴他們頭上了。

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在鬆花江下遊的扶餘縣至黑龍江阿城縣一帶,多是金國完顏部後代,後逐漸形成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四部,又叫扈倫四部。

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牡丹江、綏芬河之間,多是渤海國後人,有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

此時遼東的基本情況是,建州三衛,海西四部,並且彼此之間都已形成穩固的聯盟關係,除此以外的就是偏好散居流浪的野人部。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由於離中原比較近,生產力發展自然比較快,他們的農耕技術已普遍提高,已經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經濟逐步進入轉型階段,由單純的采集狩獵型經濟向農耕社會過渡,成功摘掉了原始社會的帽子,順利步入奴隸製發展階段。

女真各部的部長稱為貝勒、貝子,他們擁有大批的奴隸,奴隸不叫哇塞,就阿哈,奴隸主叫額真。後來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從各個小隊長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這隻軍隊的性質,軍事奴隸製。

好了,努爾哈赤在後台已經等的不耐煩了,已經躍躍欲試了,再不上場,腎就憋壞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左衛赫圖阿拉的一個女真貴族之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那時的貴族,其實就是奴隸主。但誰能想到這個男嬰就是日後為複仇以13副鎧甲起兵,前後征戰35年統一了關外女真,建立了足以和大明王朝分庭抗禮的大金王朝。不禁要感慨一下:強人強到這種程度,不簡單。

從父母給小孩起名,就多少看出點那個地方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文化而言,當時的遼東就相當於明朝偏遠地區的農村,而且還是大山裏的。比如努爾哈赤在滿語裏就是野豬皮的意思,這也是嗜好的緣故,因為他們崇尚野蠻。但更多的是反應了當時女真部落的落後,這也是每個民族都會經曆的一段成長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