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的新開端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麵臨列強日益加劇的侵略,救亡圖存的主張漸由武器製造為主的洋務運動轉向政治改革運動。
開啟中國新紀元者孫中山
這些政治改革運動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是以康育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變法運動,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反清革命運動。兩者對於政府的態度雖大有不同,但其終極的共同目標都是在於追求中國的富強與獨立。
在戊戌政變(1898年)和庚子義和團起義(1900年)相繼發生後,清廷的顢頇世人明知,變法勢力已衰落,革命運動則日益強大,成為民族通向獨立自強的主要道路。
雖然清廷一度為攏絡人心而實施“預備立憲”,但已無補大局。至辛亥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成功,民國建立,中國終於結束了2000年來的帝製,成立了新的民主共和政體。
英國工黨前身“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
在英國工會的呼籲下,獨立工會,費邊社等社會主義團體及65個勞工組織,共同成立“勞工代表委員會”。第一任書記是雷姆塞·麥克唐納,會員共有37萬人。“勞工代表委員會”在今年英國的大選中僅獲得2個議席,6年後會員增加近100萬人時獲得29個議席。其政治路線采取議會製民主主義及費邊主義。1906年改名為工黨。
罷工風潮擴及全歐各大行業
在雅典、維也納、杜克斯、布魯塞爾、布達佩斯等城紛紛發生煤礦工人罷工,嚴重影響歐洲各國的工業;許多工廠由於缺乏燃料,被迫停止生產。
本月,罷工風潮逐漸擴及其它行業,維也納的鋼鐵工人相繼走上街頭遊行。據報導雖然這些自發的勞工請願活動沒有組織聯合罷工陣線,但是全歐的勞工都提出類似的要求:一天工作8小時、大幅度增加工資(有些人要求增加20%的工資),以及改善工作環境。但資方一概拒絕這些要求。
英法美德劃分太平洋勢力範圍
德國國會批準有關瓜分波利尼西亞的英德條約,確立了英、法、美、德四大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
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庫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登陸以來,英國成為最早在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國家,其後,法國在1842年獲得南太平洋的社會群島和馬克薩斯群島,德國和美國也相繼在此擴展勢力,分別取得北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以及夏威夷群島。
世界金融中心倫敦的聖·詹姆斯大街
20世紀伊始世界形勢樂觀
1月1日。紐約以一種異常歡快和躊躇滿誌之感進入20世紀。據說華爾街正在經受一次“繁榮的恐慌”。銀行家詹姆斯·T·伍德沃德公開宣揚美國是“全世界羨慕的國家”。
倫敦方麵報道,1899年到處都在前進,即使在布爾戰爭中也可見一線光明:戰爭持續時間越長,越能促使英國的對美貿易的發展。
在歐洲,隻有德國威廉皇帝言談話語聽上去仍帶有好戰的語氣,他發誓要把德國的海軍建設得和陸軍一樣強大。
在社交方麵,20世紀初,紐約有點蕭條,但在華盛頓白宮的一次招待會上有2000人排隊等侯與麥金利總統和夫人握手。
在監獄和其他機構裏為那些沒有其他理由慶祝節假日的人提供了節日午餐。在印度,數十萬人麵臨著餓死的威脅。
在加利福尼亞的富饒的農場上,有5萬人參加帕薩迪納的第11次每年一次的薔薇杯邀請賽。每列火車和電車都擠得滿滿的。那些尋求節日快樂的人們可以花75美分買一瓶“種植園”牌的威士忌。
在哈瓦那,人們舉著火把排成長隊。在隊伍中唯一能聽到的曲子就是“古巴國歌”。古巴從前受西班牙統治,現在正在鼓吹自由。
罷工浪潮席卷歐洲
1月4日。最近在比利時和德國的煤田裏掀起的罷工浪潮強烈地震撼了這兩個國家。許多工廠由於燃料不足被迫停產。
本月,工人的反抗活動也蔓延到歐洲的其它行業。在維也納鋼鐵工人罷工;在布魯塞爾,玻璃工人罷工;在波西米亞西部,5000名各行各業的工人舉行罷工。據報道,這些罷工行動是自發的,而不是有組織的活動的結果。但是多數人的要求很類似:8小時工作日,大幅度提高工資(在有些情況下達20%)及改善工作條件。盡管秩序比較混亂,但各公司的經理們都穩坐釣魚台,看樣子沒有對不滿的雇員們做任何讓步。
陳熾著有《庸書》等書
陳熾(?~1900)原名家瑤,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清江西瑞金人。舉人出身。曆任戶部郎中、刑部部中、軍機處章京、戶部員外郎等。遍遊沿海各地,常到香港、澳門考察,重視吸收西學之長以自強。1895年參加強學會,主張設立議院,振興商務,發展機器工業,並提出製定商律、保護關稅、取消厘金等措施。反對讓外人“盤據要津”。戊戌變法失敗後,精神受強烈刺激,遂在憂憤中死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