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然資源(1)(1 / 3)

一、土壤與植被

(一)土壤基本特征

天祝縣地處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區為第四紀以來強烈降升地區之內,岩石風化及成土過程均處在初始階段,發育形成了碎屑狀風化殼和年幼的高山土壤。因此,土壤除在深厚的黃土母質上發育的一小部分土壤外,而大部分的山地土壤總的特征為:一是薄層性,二是粗骨性。土壤母質多為殘積--坡積物,風化時間和成土過程都比較短,並有一定的水平流失,土層較薄;土內多含棱角明顯的碎石,土壤質地較粗,多係輕壤或中壤,通透性能良好。三是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土壤腐殖化作用強,而礦化作用相對較弱,形成了潛在肥力高而速效養分較低的土壤肥力特點。四是因成土母質不同及植被相對茂盛之故,土內各養分含量不平衡,大部分土壤氮、鉀比較富足,而磷素較缺。

(二)植被概況

天祝縣自然植被呈明顯的垂直帶分布,除占全縣總麵積11.5%的耕地外,大麵積山區和丘陵是天然次生林和草場。堖山區植被較好,淺山丘陵區植被較差。全縣植被可分為幹旱草原、草甸草原、森林、亞高山灌叢草甸、高山草甸和寒漠草原等6種類型。

幹旱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東部的鬆山灘、毛毛山南麓前緣丘陵緩坡、西部的祁連荒草頂一帶,海拔2100~2900米,地勢開闊平緩,氣候幹旱缺水,主要為草本植物和灌木,植被覆蓋度低,一般為30~50%。樺山灘東部荒漠植被開始滋生蔓延,土壤向沙化發展。

草甸草原植被分布在亞高山灌叢草甸的下限,有些與灌叢草甸交錯分布。海拔2650~3200米,在金強河、黑馬圈河、西大灘河、毛藏河、南岔河、大水河等河流上遊的兩岸階地、丘陵灘地、溝穀坡地上都有連片分布。這裏地勢較平緩,降水充沛,氣候較濕潤,植被種類豐富繁茂,蓋度80%左右,植物以草本為主。

森林植被縣境內天然森林區,主要以團塊狀或帶狀不連續分布在烏鞘嶺——毛毛山以北的夏瑪、哈溪、祁連及嶺南的賽什斯、朱岔、石門等處山地的陰坡及半陰坡,主要喬木樹種在烏鞘嶺以北以青海雲杉組成的針葉純林為主,烏鞘嶺以南多為以雲杉為主的混交林。森林植被蓋度較高,一般達80%以上。

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響水頂、雷公山、毛毛山、馬牙雪山、三寶山等山體2950~3500米的山麓陰坡及半陰坡,植被群落由灌木和草本組成,植被蓋度95%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和高山寒漠植被之間。海拔3500~4000米的山脊坡地,渾圓山頂溝堖地帶,氣候寒冷,陰濕多雨雪,草群植物種類簡單,植被低矮密生,層次不分明,生長期短,植物以莎草科和禾本科草類為主,在陽坡局部也伴生稀疏低矮的灌木。植被蓋度為70~80%。

高山寒漠稀疏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4200米的高山地帶,因地勢高寒坡度大,多大風和暴雨,基岩裸露,在凹窪背風處終年積冰雪,僅在坡度稍緩的局部地區,有耐寒、抗旱的矮生植物疏生長,植被覆蓋度極低,小於5%。

(三)土壤分布規律

天祝縣由於高差懸殊的地形,高原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綜合影響,致使水熱和植被分布呈明顯的地理差異,從而決定了土壤分布具有鮮明的垂直帶譜。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帶性土壤類型依次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山地黑褐土和山地栗鈣土。

土壤垂直分布狀況是,在海拔4200米以上有冰川分布,其麵積2.05萬畝,占全縣總麵積的0.19%;在4200米(4300米)雪線下限至高山草甸土帶之間為高山寒漠土,麵積為58.9萬畝,占總麵積的5.55%;4000~3500米為高山草甸土,麵積為163.59萬畝,占15.43%;3500~3200米為山地灰褐土,麵積133.66萬畝,占12.6%;3200~2700米為山地黑鈣土,麵積為140.77萬畝,占13.27%。2700~2100米為山地栗鈣土,麵積297.42萬畝,占28.04%。各土類分布的海拔高度,因地貌或坡向不同,土壤界限發生上升和下延,相互交錯穿插。亞高山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山地黑鈣土多呈複合區,在海拔較低的局部地方,山地灰褐土和山地栗鈣土也呈複合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