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地跨烏鞘嶺南北,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彙合處,境內高山林立,溝壑縱橫,地形複雜,兼有多種氣候類型。天氣變幻無常,無霜期短,致使境內旱、洪、雹、風、雪、霜凍、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繁,屢屢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一、幹旱、冰雹、洪澇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涼州屬(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含天祝)大雨雹,傷禾。
清雍正六年(1728年)武威、平番(含天祝)雨、雹、蟲害、旱、禾苗盡傷、災甚。
清乾隆元年(1736年)秋,平番(含天祝)等地雨澤衍期,旱災,民饑。
清乾隆三年(1738年)武威(含天祝烏鞘嶺以北部分地區)等地水災,衝沒田地,民饑。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平番(含天祝)、碾伯等地水災,衝沒田畝,禾無收,成重災,民饑。
清同治六年(1867年)平番(含天祝)大旱,田禾枯焦,農牧業遭災,兵亂災厄,使藏族人口由十餘萬人銳減至千人左右。
清宣統元年(1909年)平番(含天祝)等地大旱,民皆薦饑。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省大旱,次年民饑流民載道,餓殍遍野。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底至七月中旬,永登縣(含天祝)兩次冰雹,大如雞卵,莊稼損失甚重。煙花(即罌粟)、麥苗、秋禾打落殆盡,秋夏無收。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武威、古浪、永登(含天祝)等地旱、冰雹、洪水嚴重,民多饑。
1956年,天祝遭受旱、雹、霜凍災害,其中受旱成災70906畝,雹災麵積631畝,霜凍麵積730畝。
1957年天祝受旱、雹、霜凍災害。幹旱成災麵積134290畝;冰雹災害麵積13415.5畝,主要雹災區為永豐、安遠、華隆、先明等地;霜凍2700畝。
1958年天祝部分地區受旱、雹、霜凍災害,受災麵積分別為59540畝、1230畝、1030畝。
1959年,岔口驛、華南地區遭冰雹襲擊,2682畝糧食作物受災。
1960年因大旱、風沙、冰雹、霜凍等災,全縣糧油減產甚巨,生活饑饉,疫病蔓延,人口外流嚴重。
1961年7月15日至31日,全縣受暴雨、冰雹襲擊,爆發洪水。特別是18日至22日5天,發生巨大山洪3次,最高流量達690立方米/秒,全縣(包括古浪地區)有19個公社71個大隊受災,被洪水淹死14人,淹死大畜14頭,豬、羊502頭(隻),衝倒房屋419間,樹木1314株,衝走家具2100件、農具147件,被子、衣服335床(件),現金7410元,遭災農作物麵積12.5萬餘畝。
1963年5月16日至30日,祁連、哈溪等16個公社的126個生產隊連續兩次突降暴雨,洪水成災,造成10人死亡,5人重傷,被洪水衝走馬、牛、羊、豬共1613頭(隻)、衝毀房屋404間、公路大橋3座,衝走糧食12957.5公斤、油籽5363.5公斤、清油2292公斤、油渣1572.5公斤、帳篷8頂、大車1輛、衣服196件,還被衝走價值7200元的藥品、4500元的商品,4546畝莊稼嚴重受損。
1964年5月16日至18日哈溪等地發生暴風雨,哈溪雨量47.4毫米,因降水強度大,來勢猛,引起山洪暴發,衝毀大橋1座、耕地10015畝、房屋191間、帳篷5頂,衝走牲畜2673頭(隻)、糧食和油籽20795.5公斤、大車1輛,造成8人死亡,5人受傷。
1971年7月13日,華藏寺一帶發生雷雨並繼發冰雹,冰雹有大如雞卵者。幾十分鍾內,使2700畝農田受災,1800畝莊稼顆粒無收。
1971年8月底到10月初,連續陰雨,已割或未割莊稼普遍生芽,造成嚴重減產,翌年春夏縣內農民多有外流乞食者。
1973年7月14日至15日,東坪公社發生兩次雹災,降冰雹30-100厘米,洪水衝毀梯田9.5畝、水磨1座,衝走羊7隻、樹2500餘株,受災糧食作物達12447畝、油籽359畝,分別占播種麵積的98.8%和80%。蔬菜、青草均無收。
1974年7月4日打柴溝、岔口驛、烏鞘嶺、東大灘等地降雹,打柴溝測出最大冰雹直徑達4.5厘米。這次冰雹使41154畝農田受災,減產九成以上。
1979年6月至7月,天祝境內氣候變化急劇,冰雹頻繁,全縣有11個公社35個大隊149個生產隊受災,受災麵積達50848畝。烏鞘嶺等公社的20個生產隊無收。
1981年農業受幹旱、低溫、冰雹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全縣受災糧油麵積189393畝,約減產156.5萬餘公斤。
1982年全縣受幹旱、冰雹、風雪等多種自然災害,死亡牲畜124400頭(隻),死亡率達19%,產仔成活50%。是建國以來畜牧業損失最大的一年。糧油受災16萬多畝,減產30-50%。縣上成立救災辦公室組織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