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
商業,在天祝境內源遠流長,晚唐時,設置緣邊市馬場與吐蕃、突厥等民族進行交易。宋時設茶馬互市,每年遺使到涼州各地市馬。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茶馬司於秦州,將漢中茶葉運至秦州以易藏馬。萬曆十六年(1588年)規定了各地的易民定額,莊浪為800匹。當時,天祝境內的鬆山、岔口驛等地以茶易馬和畜產品交易活動已有較大發展。明末,莊浪市場出現私市貿易。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遂停以茶易馬。這一時期,鬆山、岔口驛辟為茶馬主要交易點。
私市貿易蓬勃發展,至清朝中葉,“行商作賈,雖鄉村小堡,亦多有也”(《五涼誌》)。
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天祝境內已出現了安遠驛、鎮羌驛、岔口驛、古城、哈溪等幾個較固定的商業集鎮,其經營者主要來自河南、山西、青海、以及甘肅臨夏、武威等地的漢族和回族,他們采取坐地經商、往返運銷、擺攤設點、串鄉走戶等多種經營方式,從事商品銷售與收購活動。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從業人員逐年增多,銷售網點遍布全縣,銷售金額逐步增長,為城鄉居民提供門類齊全的商業服務。
(一)私營商業
1956年,全縣私營工商戶發展到356戶,從業人員1400多人。1958年全部“過渡”到了國營、供銷係統。1978年後,鼓勵農牧民務工經商,1988年底,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350戶,從業人員2304人,自有資金45.9萬元,營業總額268.43萬元,零售額達232.65萬元。
(二)國營商業
1.機構
1952年成立工商科,1955年更名為商業局,下轄貿易、食品、百貨公司。至1988年,商業局所屬國營商業公司4個,批發機構6個,零售門店40個,飲食服務門店12個,收購站6個。1989年,縣商業局下轄民族貿易公司、工礦貿易公司、食品公司、飲食服務蔬菜公司和食品加工廠。縣煙草專賣局和縣商業局合署辦公。1991年,撤銷飲食服務蔬菜公司,將其業務及資產分劃食品加工廠和民族貿易公司。1992年,煙草專賣局上劃武威地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管轄,10月8日,成立天祝縣鹽務管理站和天祝縣酒類專賣事業管理局,與商業局合署辦公。1997年,組建了縣鹽業公司、糖酒副食品公司和畜禽定點屠宰廠。2001年,酒類專賣事業管理局更名為酒類商品管理局。2005年,撤銷縣商業局、酒類商品管理局,成立縣商務局。
2.商品銷售
1952年,縣民族貿易機構開始經營民族用品,但經營品種少,數量小,需求缺口很大。1956年,全縣經營的民族用品達920多種。至1962年,民族用品的經營品種降為92種,特別是茶葉、綢緞、花邊、錦邊帽、氆氌、珠寶、銀牌、玉器、腰帶、馬具等特需用品脫銷、斷檔。
1966年,經營品種已達248種。1979年後,民族用品的經營量上升,品種達增多,銷售網點遍及全縣。
個體和私營商業的競爭,國有商業占據市場的份額不斷下降。尤其是1992~1993年下降速度加快,零售額從2974萬元猛跌至954萬元,下降67.92%。此後徘徊在1000萬元上下,2001年開始回升,2005年達到1420萬元。
二、供銷合作社
(一)機構
1951年,成立天祝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籌備處,1955年,縣供銷合作社成立。至1988年,縣社下轄農副公司、綜合貿易中心、毛條廠和11個基層供銷社,有零售店183個,其中分銷店65個。2000年,縣供銷係統所屬專業公司3家,社辦工業企業2家,供銷商場和供銷招待所各1個,下屬8個基層供銷社。2005年,縣供銷社有所屬企業5家,供銷商場1個,基層供銷社8個。
(二)商品銷售
1965年,縣供銷係統完成商品銷售額390萬元;1985年銷售總額1837萬元,其中生產資料銷售額155萬元;1990年實現銷售總額2609萬元;2005年實現總銷售額3380萬元,比2000年增長60%,完成農副產品、廢舊物資購銷總額1080萬元,增長42.1%,繳納稅金165萬元,增長135.7%,實現利潤2.4萬元。2001~2005年,完成畜產品購銷總額3800萬元,中藏藥材購銷總額1280萬元,其他農產品購銷額1060萬元,幫助農牧民增收7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