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的職業教育起步於1958年。1959年以後陸續停辦。1965年全縣辦起5所農業中學,1966年陸續停辦。1969年天祝中學改為“五七紅專學校”,開辦了紅醫班、獸醫班、農機班、財會班、農牧班、師資班,1971年恢複為普通中學。1983年,鬆山中學改為縣牧業中學。1992年,鬆山牧業中學並入新華中學,更名為天祝縣職業中學。先後設置畜牧獸醫、采礦、機電、養殖、財會與市場營銷、電子電器、計算機等長線專業和微機、服裝、體育等短線專業。
至2000年,各類長線專業累計招生411人,畢業227人;各類短線專業結業695人;有教學班6個,教職工24人。2004年3月,天祝縣職業中學並入天祝縣民族師範,成立了縣職業教育中心。
1978年,縣衛生主管部門創辦縣初級衛生技術學校,設在縣第一人民醫院,學製1年。1988年始,天祝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受縣衛生局和教委雙重領導。1997年開始與武威地區衛校聯辦中專班;1989~2005年,共培訓學員649名。2001年後,被確定為縣醫學繼續教育中心。
1982年,天祝縣成立了農業技術廣播學校。1982年~1986年全縣先後共有3454人參加學習,到1988年,有126人結業,71人取得中專文憑。1989~2000年,開設13個專業,設置30多個教學班,共招生1200人,有700人取得中專學曆,20人取得大專學曆。同期,招收非學曆培訓班11期,培訓技術人員6066人。2002~2005年同甘肅農業大學聯合辦學,累計招收學員133名,畢業58名。期間,共培訓非學曆教育學員3500多人。
3.掃盲教育和職工教育
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天祝農牧民中95%以上是文盲、半文盲。1951年全區辦起藏、漢文識字組368處,參加學習的農民12423人;讀報組274處,參加5631人。至1956年共有掃盲班、點391處,參加學習的12788人。60年代初,工農業餘教育停頓下來。1980年後,恢複和開辦了一批農民業餘文化學校和掃盲班。1990年,成立了縣、鄉兩級掃盲協調領導小組,配備了專(兼)職幹部。縣財政每年按全縣人口籌集資金,用於掃盲教學工作。1991~1993年,全縣農村青壯年人口的非文盲率達到96.3%。全縣22個鄉鎮的掃盲工作先後達標合格。1996年,掃盲工作通過武威行署的檢查驗收,1997年,通過了省政府的檢查驗收。至2000年,全縣共有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22所,村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54所,農村青壯年人口中的文盲率由1989年的13.2%下降到1.3%。2001~2005年,建立和完善了縣、鄉、村三級掃盲檔案和電子檔案,共建各種檔案13類,建立了掃盲工作動態管理機製。全縣15-54周歲農村總人口脫盲達到104384人,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期間於2004年10月全縣“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
80年代,全縣對職工的業餘教育主要采取函授、刊授、離職進修、中高等學曆教育、崗位業務技術培訓等形式。90年代,主要對職工進行崗位培訓、各類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培訓、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培訓、中高等學曆教育培訓、政治理論學習培訓等。參加崗位培訓的職工每年有1000~1200人,參加管理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的每年有250~300人,參加中高等學曆教育培訓的每年有250~300人。2001年後,每年參加崗位業務培訓的職工有1200多人(次),技術等級培訓的350多人,各類管理專業培訓的150多人,學曆培訓的900多人。
參加各類培訓的人員約占職工總人數的27%。
4.高等自學教育
天祝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1984~1990年,報考人數由30多人發展到300多人;1991~1999年上半年,報考人數每年保持在400人左右;1999年下半年,天祝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分考區設立,報考人數從上半年的470多人猛增到1026人;到2000年底,報考總人數達到1800多人,在籍考生2200多人。期間,共畢業178人,其中本科5人,專科173人。開考專業由1984年的4個發展到48個,其中本科專業12個,專科36個。成立有天祝縣高等自學考試分考區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主管考試工作的組織領導、考務管理。2001~2005年,全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累計畢業969人,在籍考生3500多人,年度每次報考1400人左右。開考專業數量達到60個,其中專科層次22個專業,獨立本科段20個專業,本科段18個專業,專業門類齊全,滿足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