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醫藥衛生(2)(1 / 2)

(二)地方病防治

鼠疫疫區地理位置在東經103°05′、北緯37°11′。東起甘新公路176公裏處,西至紅圪墩子溝、青河腦,南接馬牙山北麓,北至天祝火車站、極樂大隊,總麵積1.7萬公頃。疫區境內有甘新公路、蘭新鐵路通過。1982年縣“四○一”站在疫區設立監測點。1984年,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疫情報告網,每旬上報一次。90年代達到穩定控製標準。2000年成立了天祝縣鼠疫緊急疫情處理指揮部,製定了《天祝縣鼠疫應急預案》。無新發病例。

碘缺乏病1989~2000年,縣防疫站對7~14歲兒童開展碘缺乏病病情監測,未發現病理性腫大者。1989年成人患病率降為0.58%。1990年在病區預防性投藥32007人。1991~1998年共投服碘油丸164102人,1999年後停止。2000年,天祝縣被確定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的碘缺乏病綜合幹預措施試點項目縣,縣上確定哈溪、朵什、石門、朱岔、天堂、炭山嶺、賽什斯等7個鄉鎮為試點。2001~2005年共調查兒童碘缺乏病3668人,查出甲狀腺腫大86例。

布魯氏杆菌病(簡稱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在天祝各鄉鎮均有流行,尤以牧區為甚。1960年對永豐等牧場進行了布病調查,發病率占1.3%。1971年在全縣部分地區進行了布病調查,查出患者446人,患病率為0.8%。1987年治療56例,同時接種布菌苗963人份,基本控製了此病的流行。1991~2000年,在安遠、毛藏、鬆山、哈溪等鄉鎮對此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病人153人(次),治療153人(次)。1994年10月,經省、地考核驗收,確認天祝縣布病控製達到“穩定控製區”標準。2000年後,除原有84例外,未發現新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1972年查出全縣有高氟飲用水源13處,其中泉水3處,河水5條,管道水2處。1980年,進行了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學調查,對全縣含氟量超過1毫克/升的4個公社、13個大隊、1個牧場共32個自然飲水點作了含氟量測定,對9處高氟水源地區進行了改水,部分居民家中安裝了除氟器。1985~1987年在天堂鄉銅匠溝村,鬆山鎮中大溝、華尖灘,東坪鄉坪山、塔布尕,祁連鄉臭牛溝安裝分散式除氟器235套。1989年治療氟中毒患者22人。2000年,經對全縣地氟病病人進行重新登記,核實有氟骨症患者14人,至2005年,仍有9人。

包蟲病1990年,天祝縣開展包蟲病防治試點工作,至1995年,共檢查5525人,確定病人64例,感染率6.48%。是年9月5日,全省包蟲病防治試點工作總結會議在天祝縣召開,縣防疫站被樹為全省包蟲病防治工作試點縣先進集體。1996~2000年,共調查1174人,基本掌握了包蟲病流行情況。2001~2005年,調查2271人(次),查出患者45人(次),全部進行了治療。

四、預防接種與計劃免疫

預防接種70至80年代,逐步開始接種的有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炭疽菌苗、流腦菌苗等。1991年起,開展了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的接種工作。1996年起,陸續接種的有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狂犬病疫苗、氣管炎菌苗等,其中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1994年納入計劃免疫,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

計劃免疫1988年,天祝縣計劃免疫工作實現了以省為單位的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85%的目標。1989年,推行了兒童計劃免疫保償製。1992年,發起了消滅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行動,此後幾年,每逢12月與1月的5、6日兩天,全縣衛生防保工作者統一為所有4歲以內兒童喂服糖丸(脊灰疫苗)。1996年,全縣的計劃免疫工作實現了第三個85%的目標審評。是年3月,世界銀行貸款衛生VII項目在天祝縣正式啟動實施。2000年,縣上組織開展了3次消滅脊髓灰質炎“掃蕩”免疫及1次查漏補種活動,為全縣0~9歲兒童累計投服糖丸97970人(次)。至2005年,全縣兒童四苗全程合格接種率由2000年的95%提高到2005年的99.24%;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由2000年的城區92.10%、農村68.53%提高到2005年的城區100%、農村99.35%。

五、婦幼保健

(一)婦女保健

1952年,成立縣接生站,1958年,推行新法接生。1986年,全縣新法接生率達90%以上。1997年起,每年均進行婦女病普查。2000年底,新法接生率達到了95.25%。2001~2005年,新法接生率從97.2%提升到98.3%;孕產婦死亡率從91.2/100萬降至65.96/100萬;住院分娩率由2000年的73.7%增加到2005年的90.24%;孕產婦係統管理率由73.3%增加到87.33%;產前檢查率由94.1%增加到96.24%;孕產婦保健覆蓋率由2001年的76.2%提高到2005年的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