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壟斷意圖(1 / 2)

天啟元年三月中旬,徐光啟、孫傳庭二人首先對兵員進行了徹底的核實。

但凡是吃空餉、虛冒、役占的兵員,全部都裁撤了。不過倒是沒有追究什麼責任,這要是追究起來,京城還真要亂了不可。

到了明末時期,貪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貪汙點小錢那已經不叫貪汙了。曆史上魏忠賢就是靠大打反腐牌,才把東林黨那麼多官員弄下獄的。東林黨則表示,你防禦過當了。

京營之所以會不堪一用,自然也就是那些武官和文官們大肆貪贓的結果,牽連起來有點範圍太大了。所以這次整頓,也就是核實兵員,並未對那些勳貴、文官進行追究。

一番整頓下來,三十萬多萬人的京營,變成了二十二萬,其中不少還是老弱病殘。又是一番核實之後,能戰者不過五萬人。剩下的十七萬人,身體素質都不達標。

隨後朱由校下了一道聖旨,京營於京城外開墾軍屯。每戶給地50畝,牛一頭。

這個聖旨一宣布,京營士兵大為振奮。

那可是五十畝地啊!而且如果是水澆地的話,每畝產麥2石絕對是輕輕鬆鬆的,一年下來完全不愁吃穿。

分出來的十七萬京營士兵,隨後有將近十六萬願意參與屯田。每戶給地50畝,相當於要開墾800萬畝荒地。

然而此時的北方,荒地還真是遍地都是。

北方老百姓並非不懂修繕水利,而是沒有人組織他們修繕水利。在過去繳納天賦還是直接繳納糧食的時候,地方政府的倉庫裏糧食多得甚至放著變質。進而也就能夠拿出足夠的糧食來組織老百姓修繕水利,加上之前的徭役是必須到的。如今的徭役,則變成了交錢就可以了。地方人口的瞞報,加上通貨膨脹的產生,徭役方麵的政府建設能力急劇下降。

沒有政府組織百姓修繕水利,往往一年地就荒了,二年老百姓就往外地遷徙,三年就土地全荒,老百姓也走光了。

整個河北地區,荒蕪的土地超過三千萬畝。

朱由校下旨開墾軍屯,馬上得到了武官集團的支持,這些土地要是開墾出來,那就是一塊大肥肉啊!日後他們就可以進行侵占,把軍屯土地變成他們的私人土地。

隻是這些武官們不知道的是,朱由校同樣也盯著這些軍屯土地。開軍屯之前,朱由校自然也想到了這些武官、勳貴們想要瓜分這些土地。對此朱由校表示無比淡定,到時候他也把軍隊編練出來了,誰敢在他麵前跳,那純粹就是找死,正好給朱由校殺豬的理由。

軍屯成本較低,或者說是不需要朱由校從內帑支出太多的成本。京營士兵有朝廷軍餉,就是一個個免費勞工,不像那些流民開墾土地的時候,還要皇家出糧食。

給耕牛一頭,則是大明皇家銀行的無息貸款。

在皇帝下旨,勳貴、武官的支持下,以及大明皇家銀行的貸款之下,軍屯非常順利的就開展了起來。十幾萬京營士兵開出城外,拿起工具開始修繕水利、開墾土地。一旦京營這八百萬畝土地開墾出來,就算一畝土地產糧1石,每年也能給朝廷帶來160萬石糧食的收入。

軍屯由徐光啟負責,皇家農業公司進行協作。大量的荒地被圈了下來,然後疏通河道、修築水塘、水坡、水渠。這些設施修繕好了,一片片水澆地就出來了。一些土地甚至可以變成水田,從而種植水稻。

北方同樣是可以種植水稻的,隻是水田不是那麼普遍,所以規模遠不如南方,但並不意味著不能種。

水澆地的小麥產量,普遍都能達到2石左右,最後磨成麵粉,都有1石以上。旱地的小麥產量就真的全靠天吃飯了,碰上幹旱什麼的,畝產小麥幾十斤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就是有水利與沒有水利的本質區別。

有了水利設施的土地,能夠做到旱澇保收,並且產量有所保障。有些土地就算不能旱澇保收,起碼抗災能力也強上很多,如果配合紅薯的種植,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現饑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