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裝備與新軍(1 / 2)

大明遼東軍隊的軍器供應,大部分移交給皇家軍工廠生產之後,皇家軍工廠迅速確定了各種裝備的製式化生產。

弓、弩、三眼銃、炸炮(地雷)這些武器都開始列入皇家軍工廠的生產範圍,同時皇家軍工廠開始研製火炮。

朱由校一紙調令,將全國大部分炮匠都調到了皇家軍工廠。

很快皇家軍工廠就送了一批裝備到遼東,孫承宗很遼東武將們拿到這些軍器後,不由交口稱讚。

皇家軍工廠生產的戰刀、戰斧、長槍,還有紮甲的質量都極為過硬。同時皇家軍工廠的燧發槍也得到了一些將士的歡迎。燧發槍相比鳥銃來說,操作起來方便多了,而且質量過硬,殺傷力較強。

弓弩方麵更是受到了極大的稱讚。

皇家軍工廠的弓箭,弓身用的是北方的硬木,角材用的是南方的牛角,弓身上則是用牛筋,材料都是上好的。

這樣一把弓製作下來,成本達到了十兩左右。成本最高的自然就是水牛角,上好的水牛角,相當於一頭牛的價格。

北方的弓和南方的弓,各有優劣,北方是弓身材質比較好,南方多是用竹子之類的材質。南方則是角材比較好,北方隻能質量更差的山羊角。

弩方麵隻造了很少一批,明代的弩在威力上是不如宋代的,主要是受元代禁弩影響,同時還有就是火器出現後,也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弩的作用。代弩的發射機關要比前朝的發生機關要簡單,這種弩的拉力和射程要遠遜於唐宋時代的弓弩。不過皇家軍工廠造出的弩在性能上還是比西方人要強上一些的。

皇家軍工廠擁有很多工匠,會造弓弩的工匠也有一大堆。要說弓弩,此時還是中國的比較先進。

歐洲人此時用絞盤的鋼弩,威力實際上僅是中國秦代水平。然而僅僅是這樣水平的弩箭,就把歐洲人快逼瘋了,整出了越來越誇張的板甲。

西方人的鋼弩之所以性能差,主要是鋼材在蓄力方麵是最差的。板甲這種玩意,實際上在防護能力上也是比不過中國紮甲的。

別看板甲把全身都保護起來了,但實際上隻有兩三厘米那麼厚。箭支的受力麵積是很小的,極易射穿板甲。因為板甲沒有回旋的餘地,一旦超出承受範圍就會被射穿。相比之下,紮甲、鱗甲這樣的結構,箭支射在鐵片上,鐵片會向後頂,有一個緩衝過程,一塊鐵片頂在身體上,頂多也就是疼一下。

所以西方人的板甲,是完全不適應大明國情的。

西方人造出板甲,隻能說是腦子比較一根筋。因為西方人用的是邏輯思維,習慣一條線的聯想下去。中國用的則是類比思維,像是一個麵,相比邏輯思維來說,類比思維顯然是更高級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上的差異,從後世的手機操作係統上就能看出來。西方人的手機,例如照片處理功能,就一定要從相機裏進去。國產手機則會把這些不常用的功能,放到一個工具箱裏麵,或者從相機中也能進去。

所以習慣了類比思維的國人,剛接觸國外的操作係統時,多多少少都會不太適應。

歐洲人的類比思維盡管更低級,但也有他們的優點。例如在打仗的時候,他們無法攻克一個軍事堡壘,那麼歐洲人想的是,是不是火炮威力還不夠?於是屁顛顛的跑回去研究威力更大的火炮。

如果換做中國人用類比思維來思考問題,則會將目光轉移到堡壘內部,通過政治、外交手法來瓦解敵人,或者幹脆想辦法繞過去,攻擊敵人堡壘的後方。

‘耿直’的西方人,弄出奇葩的板甲也是十分正常的。

皮島之上,此時皮島碼頭已經修了一遍,能夠同時停靠十餘艘大船。第一批武器裝備也運到了,基本上都是燧發槍、戰刀、戰斧、長槍、紮甲這些京營的製式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