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皇帝,顯然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吉祥物’,甚至終身被約束在京城無法離開,所以明代出現了一些叛逆的皇帝,削減了腦子要跑出京城。
大臣們為什麼不讓皇帝離開京城?
皇帝要離開京城當然也行,但是大臣們總是會各種奉勸了阻撓。因為明代是天子守國門,或者說是天子鎮地煞。
皇帝類似人形風水法器,專門在京城鎮壓北地煞。所以崇禎到死都沒遷都,明王朝從鎮地煞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遷都的。
朱由校自然不想一輩子都呆在北京城中,他也想去旅遊,去看看錦繡江山。作為皇帝,如果不理會政務,那國家就會亂。讓內閣處理政務,但也需要有人把關,顯然是皇後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夫妻本就命運相連,皇後自然是可以放心的,純妃和良妃同樣也可以參與進來,互相之間能監督一下,那就更放心了。
至於後宮幹政的問題並不需要擔心。明代的製度已經決定了,後宮幹政確實可能存在,但卻不會有什麼危害。
明代的皇後、妃子都是出自良民之家,沒有外戚力量參與其中,注定後宮就算幹政也鬧不出什麼東西來。而且明代後宮比較和諧,相互之間比較講道理,在皇帝駕崩之後,留下的女人最多也就是想要當個太後,基本上不可能出現更大的野心。
當太後可以啊!兩個太後都沒問題。萬曆皇帝年幼登基,實際上權力就是被後宮掌控,後宮也出現了兩個太後,也沒發生什麼嚴重的後果。
明代的後宮幹政,基本上也就是類似萬曆早年階段。皇帝成年之後,後宮自然會把權力歸還給皇帝。
等於說,就算張嫣她們想幹政,那麼首先得等朱由校駕崩了再說。
所以也為了以防萬一,皇後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要是自己哪天不小心被藥死了,留下孤兒寡母幾個不懂政治的話,豈不是被那群文官欺負死?
為了意誌的延伸和傳承,朱由校必須教會了皇後她們處理政務,以及處理的方法和準則。日後就算一不小心被弄死了,皇後起碼還能把正確的鬥爭路線延續下去。
張嫣坳不過,便隻得在一邊觀摩朱由校如何批閱奏章,良妃和純妃則比較好奇。
李朝慶已經把今天的奏章呈到了養心殿,並作好了分類。處理政務並不是那麼難,但也不是那麼簡單。
說白了,如果一個皇帝,其腦子有正確的判斷力,那麼處理政務就不會出現大的錯誤,如果再有開闊的眼界,那處理政務的時候就相對簡單。
“皇後,良妃,處理這些奏章實際上很簡單。先分輕重緩急,無關緊要的奏章讓內閣辦,讓司禮監直接批紅就行。而我們要親自處理的,一是天災,百姓受災容易產生動蕩,但凡碰上天災,朝廷都要以最快速度進行賑濟。二是兵事,更是關乎國家存亡,不可輕易交托於文官之手,免得他們上下其手、貪贓腐敗,讓我天家寒了將士們的赤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