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明北方森林被砍伐嚴重,黃土高原上更是將各種植被拿來當柴燒,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
在北方禁止燃燒木柴,是絕對有必要的,不要以為古代環境就很好。明代北方的環境,和二十一世紀相比起來,也就是沒有工業汙染而已,森林覆蓋率還比不上二十一世紀。
蜂窩煤這種東西,明代是沒有的。這年頭人們確實也燒煤,但都是把煤炭加工成乒乓球那麼大小的小煤球,燃燒效率低,而且燃燒不徹底,控溫還很不方便。
蜂窩煤應該是出現在民國時期,然後逐漸普及,解放後正式普及開。
蜂窩煤優點自然很多,燃燒完全、使用方便,爐子通過空氣進入的調節,可以控製蜂窩煤的燃燒速度等等。
唯一讓人不爽的地方,那就是蜂窩煤有股子刺鼻的煤氣味,容易腐蝕東西。
但是這個缺點,忍一忍也就沒什麼問題。
蜂窩煤這種東西實在太過簡單,隻是參入的黃泥,以及其他的助燃材料的比例問題。朱由校在宮內隨便就讓人製作出了一大堆蜂窩煤,稍稍有點技術性的,還是爐子。爐子實際上也簡單得不行,工匠隻花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加工出了一個爐子。
這種爐子加上蜂窩煤,很快就在宮內流行了起來。
太監、宮女有時候要燒水,開個小灶什麼的,有了這煤爐和蜂窩煤,那簡直就是方便多了。
不過紫禁城內是禁止使用蜂窩煤的,各個大殿周圍也是不能使用這玩意,免得煤氣把建築給腐蝕了。
皇家礦業公司隨即多了一個新業務,那就是開采無煙煤,然後製作成蜂窩煤。
蜂窩煤的成本都可以算到人工成本上。皇家礦業公司的礦工待遇是每月1.8銀元,相當於每日30文錢,年底還有3元年終獎。
一個工人一天就能輕鬆壓製上千個蜂窩煤,盡管是手工壓製,但是機器卻是壓一排的那種。各個工序進行分工並行,效率還是很高的。
挖礦雖然也是純人工,但是一個人每天挖1立方的土是妥妥的,差不多挖一噸的煤出來。
一噸煤從開采、運輸、選煤、洗煤等各個環節下來,成本最多也不超過100文這個水平線。一噸原煤加工成10公分規格的蜂窩煤(550克),能加工1818個隻,一噸原煤的加工成本,也不會超過100文。
目前北方燒煤倒也比較常見,不過卻是加工成煤球進行銷售,一噸煤球的價格大概是300文。
如果蜂窩煤一噸售價也賣300文,那麼每噸煤炭從開采到製作成蜂窩煤並銷售,能產生100文左右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