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1 / 2)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秋收時節。

北方的秋糧成熟了,北直隸成片成片的玉米、紅薯,都到了可以收獲的時候,旱澇保收的皇莊規模,也擴大了許多。

這一年的氣候還是不錯的,以至於秋季,北直隸皇莊的秋糧再次獲得了大豐收。

玉米這種作物,傳入大明的時間是比紅薯要早的,在北方已經比較普及。皇莊中的土地,夏收過後大多都是種下了玉米。

這些夏玉米此時已經成熟了,農民們歡天喜地的將這些玉米掰了下來,然後把秸稈全部都一起運了回去。

這些玉米的產量也比較可觀,大部分每畝都達到了150斤以上,少部分則能達到200斤。平均畝產達到了1石,這些秋糧對於農民來說也非常重要。

張石頭家裏種了二十五畝玉米,收了22石上來,經過一番辛勤的收割,將這些玉米全部賣給了糧行,每石價格為0.5元,張石頭一家又入賬了11元,夏收的時候張石頭還給了銀行20元,此時又入賬11元,手上便有了15元,一家人過年是十分足夠了。

運回家的玉米秸稈,則在皇莊的技術人員指導下,將這些秸稈進行切割後,放入地窖進行青貯,這可是重要的飼料,整個皇莊的牛羊驢子馬匹這些牲口過冬的口糧就是這些玉米秸稈,皇莊中的牲口是吃不完這麼多玉米秸稈的,還可以賣給養殖場。

秋收是最忙碌的時候,張石頭忙完玉米的收割,又辛勤的投入了紅薯的采挖工作。的紅薯產量有些嚇人,平均畝產達到了上千斤。

在投入了一定人力進行管理的情況下,達到畝產上千斤顯然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這樣的產量,可忙壞了皇莊的農戶,不得不請了一批工人前來幫忙采挖,再晚一些的話,貯藏就要出問題了。

大量的紅薯被采挖了出來,農戶們將這些紅薯放入早已準備好的地窖中,這些紅薯在地窖裏勉強可以放個大半年。

張石頭家裏的五千斤紅薯,顯然是吃不完的,就算是每頓都搭配著吃,也吃不完這些多紅薯。

這些紅薯可以拿出一部分加工澱粉,大部分則是用來喂豬用的。豬是吃不了玉米秸稈的,主要還是吃紅薯和麥糠、潲水這些東西。皇莊裏的養豬場,都會將這些豬飼料煮熟後再喂,這樣比較容易消化,豬吃了煮熟的食物後,就是肥肉長得比較多。

皇莊的紅薯也有養殖場前來收購,或者是一些專門加工紅薯澱粉的作坊,以及加工紅薯粉條的作坊會前來收購,也可以用紅薯釀酒,不過釀出來的酒不是很好喝,但也不失為一種價格低廉的燒酒。

此時北直隸經濟十分繁榮,不僅出現了不少工廠,也出現了大量作坊。農民手上的紅薯,也根本不愁銷路。

製作紅薯澱粉、紅薯粉條、紅薯幹的作坊在天期二年也出現了不少。

澱粉也是一種實用比較普遍的商品,在南方一般都是挖掘蕨根、葛根製作澱粉,質量是比較好,但是產量不夠大,農民自給自足是足夠了,所以這些地瓜製造的澱粉,銷路還是非常不錯的,全部都可以行銷外省。

紅薯粉條也是一種不錯的食品,而且存放時間比較長,幹貨不容易壞,作為糧食,自然是有廣闊銷路。

最主要的是,有大量的新鮮紅薯上市銷售,北直隸的那些被開墾出來的沙地,幾乎全部都是種上了紅薯,因此商品化紅薯的數量還是不少的。這些沙地的紅薯畝產更加嚇人,有些甚至達到了兩千斤,普遍都有一千五百斤以上,一個個紅薯個頭極大。

為了減少更多麵粉和小麥的消耗,以增加存糧。在北直隸壟斷了糧食零售的濟民糧行直接提高了麵粉和大米的售價,並將便宜的紅薯推薦給前來購買糧食的城鎮百姓。

因為紅薯的價格足夠便宜,還是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歡迎,價格比麵粉及大米更低一些玉米,同樣也銷量不錯。大量紅薯、玉米的上市銷售,減少了麵粉和小麥的消耗。秋收過後,又是秋播。土地被種下了冬小麥,可以說秋天也是農民最忙碌的時節。

經過一番農業上的建設,這一年北直隸所產的糧食,已經足夠北直隸本省的消耗,並且開始外銷一部分糧食。這些糧食主要是銷往山東、河南、江蘇三角地帶的產棉區,換取當地的棉花。

這年頭棉花產量不是很高,偏偏大明還在出口棉布,這是糧食產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