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發明毛衣(1 / 2)

天期二年秋月大明與蒙古,順利完成了首次官方大規模貿易,這次規模巨大的官方貿易,顯然是很難從史書上抹去的。後世的曆史學家,稱這次貿易,為蒙古納入大明行政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貿易也意味著,大明不再對蒙古進行貿易上的封鎖,反而是將蒙古人拖進了商品經濟的泥潭。並且用豐富的物質,腐蝕了蒙古貴族的意誌。同時大明還通過貿易,從蒙古人那裏成功獲得了大量的馬匹和牛羊,以及各種草原出產的原材料。

蒙古人也從大明手上獲得了軍事裝備,使得蒙古人在冷兵器軍事上走向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然而冷兵器時代在大明的火器發展下,已經走遠了。

大量的馬匹,甚至已經超過了6萬匹的戰馬采購數量,那些上馬是完全可以當成戰馬來使用的。而那些中馬,勉強也能當成戰馬來用。

顯然這並不要緊,朝廷消化不了,可以賣給民用市場。

此時就是皇家資本,對馬匹就有極大的商業需求。首先北直隸的運輸發展,那些重型馬車需要很多馬匹牽拉。另外采礦、冶金等生產活動,也需要很多畜力。驛站就更是需要馬匹了。

還有,民間富戶對馬匹也有極大的需求。

很快這十五萬匹‘進口馬’,就進入市場流通環節。軍方挑走了5萬匹之後,其他十萬匹馬大部分都被皇家資本內部消化,隻有3萬匹下馬以及1000匹上上馬,以及2000匹上馬被趕往大明各省分銷。

這些上上馬的價格,直接飆升到了300元,上馬的價格則飆升到了150元。

大明很少有上好馬匹產出,此時邊境貿易又被皇家資本所壟斷,而且大部分的好馬都被中央軍買走,能進入市場流通的好馬就不多了,價格飆漲也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還是愛買不買。

至於那些寶馬級別的,數量就更加稀少了。此次蒙古人也隻賣了不到100匹過來。朱由校得知貿易成功後大喜,同時將這批寶馬留了大部分下來。

這些寶馬作為稀缺的資源,自然是要留下來用於賞賜有功的文臣武將。不過朱由校還是留了20匹寶馬分批投入市場進行拍賣。

價格越高越好,這樣賞賜的時候,才顯得有力度。

作為皇帝,在這個剛剛組建利益團夥的時候,賞賜金錢還是沒問題的。因為被吸納進來的這些人,很多之前還不富裕。但是等他們富裕起來的時候,隻是單單賞賜金錢就顯得力度不夠了,這個時候就必須賞賜一些皇室能抓得住的壟斷資源給他們了。

這些馬匹,就是一種很好的資源。

“怎麼樣,那些牲畜能處理得過來嗎?”朱由校這天對楊國瑞問道,楊國瑞回答道:“那些牛羊牲畜,已經趕往北直隸各地進行陸續的屠宰、加工。以當前北直隸百姓的購買力,消化掉這些牛羊牲畜還是問題不大的。而且還可以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行銷往各省,特別是走海路現在比較方便,可以行銷到南方去。”

“還有那些皮貨、羊毛,則在張家口加工成各種裘皮衣、皮具,以及毛毯、呢絨等製品。很快我們北直隸,又能有一大產業可以迅猛發展。”楊國瑞彙報道,這個時候的大明毛紡工藝,多是粗紡的呢絨,精仿技術實際上也是有的,但是沒什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