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四個季度,財政盈利最大的自然還是鑄幣,通過和山西票號合作,大量白銀被運到京城鑄造成了銀元。全年鑄造的白銀達到2.3億兩,盈利達到了4500萬元。比原先預算的2500萬元,還要多出了2000萬元。
各地銅礦的開采,以及銅錢的鑄造,盈利倒不是太高,隻有400萬元左右,但是全年卻鑄造了價值1200萬元的銅錢、銅元。盈利之所以被拉低,主要是銅礦的開采成本比較高。因為大力開采銅礦,很多價值不是太大的銅礦也在開采範圍。
盡管這些銅礦的開采拉低了盈利,提高了材料成本,但是卻養活了不少工人,這倒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那些走私商人的資產,到了年底也都變現了大半,得到了1300萬元左右的資金,加上此前朱由校手上剩下1500萬元左右的抄家所得資金。
以至於到年底,朱由校手上的銀子,已經多達4800萬元。
不知不覺中,朱由校就已經把財政盤活了。不過這種財政增收方式,主要是靠鑄幣和抄家,然後達到財富再分配的目的。
這樣的方式,對於大明這種大量人口沒什麼事情做,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是完全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可以抽調的。
財富實際上是勞動所創造的,同樣也要看人均資源的多寡。大明的資源其實不缺,隻是分配上有問題。
所以財富再分配,把這些財富花出去,滋養社會底層百姓,就能讓經濟換發生機。在市場的推動下, 創造出的財富自然也就多了。
手上突然有了這麼多銀子,明年的財政預算顯然是非常充盈的。
內閣在年底,正抓緊做財政預算,不斷與六部進行溝通,開支項目一個接一個的往朱由校這裏報。
軍費上在天啟三年繼續增加,中央軍軍費預算上升到了1500萬,中央軍待遇比較高,軍餉加上日常軍用物資的消耗,以及裝備的損耗補充,需要1500萬才能維持。
遼東鎮軍費則增加到了800萬元,一定程度提高了士兵待遇,不過遼東鎮士兵依舊有自給自足的模式。遼東土地肥沃,自給自足在有足夠土地的情況下,倒還是可以維持。增加的300萬元軍費,一是用來提高待遇,二是用來築堡,繼續加強防禦工事用的。
東江軍的軍費,則給了300萬元。
還有邊軍各鎮,按照之前的改製方案,每個士兵每年發放糧食7石,則需要支出軍糧將近500萬石。基本上北方一年的農業稅,都留給邊軍各鎮了。換算成銀元,則是750萬元左右。
同時其他各個親衛,以及7個守備混成旅,則撥給軍餉300萬元。
新成立的海軍,軍費倒是撥出去了,海軍還有500萬元左右的費用,倒是不用計入天啟三年的財政預算。
總計下來,天啟三年還需要支出軍費3650萬元,才能維持明王朝的軍事開支。但如果和建奴打起來,規模還不小的話,沒有留個幾千萬元,顯然是撐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