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朝鮮政變(1 / 2)

若要征服中南半島諸國,必然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盡管中南半島和中國在陸地上相連,但這年頭的陸上交通卻不如海運方便。到時候不論人員的派遣,還是糧食的調運,終究是要走海路才行。

在內燃機還未出現的時代,海上交通與掠奪,才是世界的主流。隻有內燃機出現後,大陸性國家才能將幅員遼闊的優勢發揮出來,誕生出超級大國。

主要還世界交通的問題。

這個時代交通手段無非就是馬車和船隻,船隻運輸成本明顯要低得多。因此發展海軍,是未來的主流。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主要以海軍作為體現。

天啟三年春季,皇家貿易公司旗下的皇家商行,在蒙古、西藏、朝鮮、琉球、台灣開設了分行,開始壟斷與這些地區的商品貿易。

蒙古和西藏,自然不用說了。經過對走私商人的嚴厲打擊,加上守備混成旅的持續嚴防,走私貿易已經消聲滅跡,就算是有一些走私活動,規模也不大。

天啟二年冬天,蒙古人因為雙邊貿易的大規模展開,冬天裏的日子都好過了很多。各種商品充足,受災的蒙古部落也都有糧食儲備,還從大明那裏獲得了一批糧食援助。因此蒙古人在開春後,沒有對大明邊境進行騷擾和掠奪。

蒙古林丹汗在各部落中的威望,倒是提高了很多。主要還是林丹汗能帶領那些蒙古貴族發財,獲得足夠他們享受的奢侈品。

因為大明的商品價格比較公道,對皮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大,因此蒙古貴族們在開春後,很多都加大了馬匹飼養規模,以及綿羊的飼養規模,改變了很多蒙古部落過去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向商品經濟的方向靠攏。

這樣的商品經濟,對於蒙古貴族來說自然是很有利的。但卻是加大了蒙古的貧富差距,貧富對比更加明顯。而且大量的奢侈品,讓蒙古貴族們的野蠻意誌受到了一定的消磨。

因為雙方此時是盟友,加上這樣的貿易改善了雙邊關係。天啟三年開春後,已經有第一批蒙古貴族入境,前往北京城定居。

顯然這批蒙古貴族,也是林丹汗準許過來的,也有試探的意思。

“來了十幾個蒙古貴族?好!帶他們在京城好好玩上一圈,體驗了一下我大明衣食薈萃之地。”朱由校聽到報告,馬上對下麵吩咐道。

這就像是後世美國佬對世界各國的富人有巨大吸引力一般,這個年代的大明作為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生活水平遠高於歐洲,對蒙古人顯然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衣、食、住、行,還有各種戲曲、雜技、舞蹈,還有京城的紅燈區等等,都將對那些異族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大明就是一個有錢人的天堂,第一批蒙古貴族來了,日後肯定就會有第二批,第三批。

隻要蒙古貴族前來大明定居成為一種風尚,逐步的蒙古就會變成大明的附屬。

“還有教育、醫療,也是能吸引那些異族上層階級的東西,是時候進行一番振興了。”朱由校心想。

很快朱由校便下令整頓太醫院,並在全國廣發告示,招募醫術高超之士,隻要醫術過硬,都可以在太醫院獲得官職。

並且下令太醫院招生授課,從全國各地選拔一批有天賦的學徒,進太醫院學醫。

明代的中醫,已經開始出現了一種走向衰弱的趨勢,主要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讓人們沒有那麼多的心思去學醫。所以很多人選擇走捷徑,去學簡化過後的八綱辨證,學六經辨證的卻是越來越少了。

既然民間的從醫人員開始普遍學習八綱辨證,那麼就由官方培養學習六經辨證的醫師。

隻要規模足夠大,並且製定出行業標準,持之以恒下去,振興中醫並不是癡人說夢。

那些考不上科舉的文人跑去學醫,不願意學習六經辨證,無非就是六經辨證所需時間太長,他們又要賺錢糊口。

那麼朝廷出錢進行補貼,解決中醫學徒的糊口問題。或者從小培養,招收一批年紀小的學徒,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另外一個就是提高從醫者的社會地位,隻要醫術精湛,都可以在太醫院考取官職, 領取到一份俸祿,社會地位自然也就上去了。

太醫院的藥方,此為京城四大笑話,可見之前太醫院之前的狀態是什麼樣了。這次整頓太醫院,同樣還將淘汰那些徒有虛名的醫官。

同時每三個月,在京城開一次中醫科試,全國各地的中醫都可以前來應試,通過科試的即可獲得太醫院官職。

太醫院的俸祿,也被朱由校提高了一大截,讓這些醫生可以安心研究學術、授課教學。

明代太醫院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給士兵、貧民就診,醫藥全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