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開發模式(1 / 2)

遼東開發公司,主要就是對遼寧半島的礦產、林區進行開發的公司,這對北直隸的投資者來說很有吸引力。

北直隸製造業日漸繁榮,對礦產的需求有了更大的需求。同時因為各種建設活動的展開,對木材的需求也很巨大,而北直隸顯然沒有多少森林資源。

開發流程很簡單,首先收複的遼寧半島的一切資源,都將由官方進行拍賣出售,官方拿到錢之後,則負責修建港口、官道、城鎮等基礎設施,有了這些設施就可以進行各種開發和商業活動,也就可以征稅了。

拿到產權的公司,則各自招募工人對耕地、林區、礦產進行開發。

耕地方麵主要被皇家農業公司弄走了,皇家農業公司在遼東采取的是農場的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下不會再有村莊這個行政級別,並采取粗放種植的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個人產值。

因此遼東半島這次資源拍賣,耕地是不在拍賣範圍的。同時林區也隻打算拍賣大概一半,剩下一半將成為國有資產,朱由校還決定將其中一些林區劃分為生態保護區。

東北人參總得保護一下的,曆史證明,一旦市場化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參都逃不過被過度采挖的下場。宋代把上黨參挖得差不多沒了,明代則把上黨參挖絕種了,後世差不多把東北人參挖絕種了。

這次資產出售,各種企業都可以參與。就算是皇家資本,都是走公賬。反正錢也就是左手換右手,價格就算比較高也無所謂。畢竟朝廷的官方訂單,基本上都是交給皇家財團。

朱由校這種對遼東半島的開發方案,基本上就是將遼東半島變成一個完全商業化的區域,這裏將不存在什麼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

在遼東半島的家庭,要麼是資本家,要麼就是工人,要麼就是官方編製。這樣的模式下,個人產值的提升比較簡單,主要的優點就是抗災能力強,而且對於當前朱由校製定的稅收模式來說,這種模式能征收到更多的商業稅。

行政方麵,自然是按照北直隸那一套來。

一場勝仗過後,要做的事情顯然太多了。對耕地、林區的登記造冊,對礦產的勘探,對港口、城鎮、官道的修建,對行政的鋪設,以及招募移民等等工作,都要在緊張忙碌的進行。

移民到遼東半島的工作相對簡單,首先逃回關內的遼民不少,這些遼民如果願意回到遼東,都可以安排到遼東工作。

另外北方各省也不缺想要移民的,而且移民到遼東半島可以坐船走海陸,從天津出發的話,幾天時間就到了,路程也比較近。

為了開發遼東半島,朱由校很快就安排人到民生比較困難的地區招募移民,例如陝北地區。還有人口眾多的河南、山東。

能幹得動活的隻要肯去遼東,保證能找到每月工資不低於3元的工作,這樣的工資確實是十分低的,但對於這年頭很多無法溫飽的家庭來說,卻是非常願意從事的。另外朝廷負責出路費,而且家屬也可以一起去。

每月3元的工資,在北直隸都沒有。畢竟北直隸人多,沒有用工荒。而遼東半島要開發,顯然會有一些用工荒。

北直隸的工錢還提不上去,主要還是遭到了周邊各省人口湧入的衝擊。隨著天啟三年把北直隸戶籍製度緊縮之後,湧入的人口倒是減少了很多,但來到北直隸的工人卻依舊不少。

如今要獲得北直隸的戶籍,要在北直隸工作五年才行。

麵對去遼東做工的‘高工資’,朱由校派出去的招工隊輕鬆的招到了大批工人,大部分還是拖家帶口的,一起移民過去倒是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煩,省的這些工人日後還要來回折騰。

在遼東半島率先開工的自然是官方,朝廷對遼東半島重新派遣了各級公務人員,大批的財政調撥下來,用於建設港口、官道、城鎮。因為戰亂的破壞,很多東西都要修複,大量基礎設施要建設。

這些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一是由資產拍賣獲得,二是由皇家銀行貸款,日後用當地稅收還款。

開發遼東半島肯定是穩賺不賠的,貸款主要是用於先期啟動。

城鎮都經過重新規劃,不過遼東半島的大部分城鎮不再修建城牆,隻有靠近前線,有可能被建奴襲擾的城鎮才會修建城牆。城鎮街道也規劃得比較寬,排水係統也有進行規劃。

至於建設得多大,那就是有多少人建設多大。

先期民房都是簡單搭蓋,用於安置移民。物資方麵的供應則比較輕鬆,畢竟最先開發的是沿海地區,海運成本比較低,供應速度也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