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查抄鹽商(1 / 2)

這年頭造反,很多時候就如吃飯喝水一般簡單,不要問什麼以卵擊石的不智,隻要對官府不滿,隨時都可能造反。

特別是對於那些社會底層百姓來說,他們很多時候並不了解政治格局,也不知道是誰讓他們日子不好過,隻要有人隨便煽動一下,全部都是皇帝的鍋。皇帝就像是放在百姓眼前的靶子,隻要心裏不爽都可以以這個靶子為中心去射上幾箭。

南方貧富差距比北方還要嚴重,江淮地區更是如此。富者阡陌連綿,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裏的百姓隻要被人煽動一下,願意造反的大有人在。

民亂的消息倒是很快就傳到了京師,內閣很快也做出了反應,內閣首輔沈潅迅速拿出了一個平亂方案,朱由校也迅速給予了批準,然後以最快速度發往南直隸。內閣的平亂方案無非就是抽調南直隸各地守軍,對揚州和南直隸的亂民進行鎮壓。

內閣的方案發出去不到一個時辰,最高統帥部也發出了一道軍令,命令駐紮在舟山群島的海軍陸戰隊火速開入長江口平定民亂。

這場民亂的結局已經很明顯了,朱由校絲毫不擔心亂民能夠成什麼氣候。

南方盡管貧富差距大,但是願意好好過日子的畢竟是大多數人,少數亂民在南方根本沒有群眾基礎,很快就會被撲滅。就算是煽動叛亂的家夥在背後支持再多的錢都沒用。更何況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支援亂民錢糧,被查出來可是株連的大罪。

也正如朱由校所料,民亂僅僅持續了不到半個月,就被趕來的官軍輕易的鎮壓了下去。從舟山海軍基地趕來的海軍陸戰隊甚至都還沒有投入戰鬥,民亂就已經結束了。

亂民大部分都是被驅散了,很多搖身一變又成了良民。

不過這並不需要糾結太多,在江淮地區的民亂基本上就是這樣,這裏是富庶之地,不可能真正威脅到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很快朱由校就頒布了一條礦工安置政策,南直隸失業礦工可以到當地官府報名,由皇家礦業公司及其他財團內的礦業公司進行工作安置。

此時大明還是需要礦工的,北方冶金業的快速發展,對礦產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馬鞍山鐵礦一帶的礦工擁有熟練的開礦技術,就業問題還是很好解決的,隻要就業沒問題了,自然不會有人鬧事。

至於揚州民亂,鹽商肯定是脫不了幹係。

突然朱由校意識到,這是一個發財的機會。

“何不借口煽動民亂,把這些鹽商全部抄了。”一個難以遏製的念頭在朱由校腦海中瘋狂滋長。

要知道每年揚州鹽商能享有800萬元左右的鹽業紅利,其中300萬元用於各種官麵上和民麵上的開支,官麵上的開支也就是各種打點。民麵上的開支也就是修建各種公益設施等等。

相當於每年還有500萬兩左右的純利潤。

很多鹽商積累了幾十年、上百年的財富。

要說大明什麼群體富可敵國?排在首位的自然就是這些揚州鹽商,他們簡直家產無數。

這些鹽商平日裏並不為社會創造財富,反而窮奢極欲,使得大明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浪費在他們的個人享受上,並且還加劇了貧富差距,從而敗壞了禮法、風氣。

這些鹽商對於大明來說簡直就是蛀蟲,朱由校早就有了查抄這些鹽商的想法。隻是朱由校此前一直沒有什麼好借口,更怕查抄了這些鹽商之後,導致嚴重的恐慌後果,進而造成階級反撲,導致社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