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兵在手,朱由校怕的自然就是作戰物資供應被人切斷,而物資提前囤積到了廣寧等地,基本上也就規避了這個最大的風險。
就算是有人控製了京師,朱由校也能迅速回師,將京師收複。
何況朱由校離開京師之時,還做了準備。首先政務方麵,主要還是交給沈潅來處理。沈潅處理不了的,則進宮請示皇後。
張嫣這幾年下來,在政務的處理上也逐漸老練,不再是一個沒什麼見識的少女,輕重緩急還是分得清楚的。遇到重大的叛亂之類的,也懂得如何進行應對。
皇後自然是不可能造朱由校的反,兩人的感情畢竟擺在那裏,又沒什麼分歧和矛盾,更沒有外戚勢力在朝堂之上,她身為皇後也沒什麼權力好爭的。以後皇帝的位置也是大皇子的,怎麼可能會造反。
同時京師還有兩個中央軍步兵師拱衛,城內還有禁軍。更有錦衣衛、東廠聽令於皇後,另外有袁可立坐鎮山東,手下還有兩個師的海軍陸戰隊,隨時可以馳援京師,同時朱由校還抽調了一個中央軍步兵師給袁可立,同時給了袁可立抽調那些沒有整編完成的中央軍的權力。遇到什麼問題袁可立也能快速馳援各地,有足夠的力量控製住局麵,何況還有沈潅留在京師。
這次禦駕親征並沒有使得關內兵力空虛,而且軍權大部分交托給了袁可立,這位三朝元老對大明絕對是忠心耿耿,朱由校是完全放心的。
過去皇帝禦駕親征,很多時候都是帶著一群文武百官,政務也是路上進行出路,不僅非常麻煩,而且還容易影響行軍速度等等,更是一個很容易被一鍋端的目標。
朱由校此次禦駕親征,卻是沒有把處理政務的大臣帶在身邊,也就沒有了這個問題。出了京師,行軍速度依舊很快,因為每個人都配備了三匹馬,兩匹是代步的,一匹是戰馬,每天的行軍速度都保持在三百裏左右。
能有這樣的神速,主要還是道路情況比較良好,目前公路已經修到了廣寧。同時沒有帶什麼輜重,又有馬匹換乘。
僅僅第三天,朱由校就到了廣寧,這裏距離蒙古王城隻有兩百公裏的距離。
此時的廣寧,已經是重兵雲集,大量騎兵和步兵都聚集到了廣寧城。距離廣寧不遠的蒙古王城,同樣也是彙聚了大量的蒙古騎兵。
雙方都在備戰,隻不過蒙古人動員得有點晚了。
朱由校決定對蒙古發動戰爭顯然是早有預謀的,作戰物資早早的就囤積在了廣寧,加上此前消滅後金的時候,很多作戰物資也沒用掉,所以大明這邊的備戰速度非常快。
當明軍已經做好進軍準備的時候,林丹汗才動員了十五萬蒙古騎兵。很多蒙古部落確實離得太遠了一些,不是這麼快就能動員過來的。
兵貴神速,朱由校召開了一個戰前會議之後,立即下令揮師進軍,帶著十個步兵師和兩個野戰炮兵師,以及四個騎兵師直插蒙古王城。
以前朱由校一直想不通,為什麼蒙古人要在距離大明這麼近的地方修建王城。如今算好是明白一些了,因為大明已經多年不對蒙古動武,一直都是蒙古人前來騷擾大明,讓蒙古人膽子肥了。
再則蒙古人的野蠻習氣因為入主中原了一段時間,也被消磨了很多。蒙古人剛回草原的時候,甚至連放牧都放不清楚。
這也難怪其後蒙古人一直無法對大明構成什麼威脅,這種野蠻習性沒那麼嚴重的異族,向來對關內威脅不大。
另外蒙古王城也位於一個四麵山脈丘陵環繞的穀地,盡管山脈圍繞得不是那麼嚴實,但從風水上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而且位於大興安嶺山脈和太行山脈之間,有那麼一點龍脈。
然而這樣的地形對於蒙古人來說,在氣場上也許有點用,但是在形體作用上,或者說是物質層麵上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蒙古人能受得住嗎?
蒙古人那糟糕的土木工程能力,加上他們又是以騎兵為主,對於防守關隘根本沒有任何天然優勢。何況蒙古王城四周的缺口也太多了點,基本上是四麵漏風的地形。明軍還有大量火炮,殺進蒙古王城所在的穀地顯然是非常輕鬆的事情。
不過到處分布的丘陵山脈對於明軍來說確實也是一個麻煩,為了避免蒙古人突然殺出,朱由校和參謀部決定從蒙古王城東北部進軍,這裏地勢要平坦許多,屬於平原地與丘陵的交界地帶。
在平原地帶行軍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僅僅三天之後,明軍就已經靠近蒙古王城不到一百裏了。
這個時候四周的丘陵地帶變多了起來,明軍撒出了大量斥候。並且派出小隊,對四周的高地實施占領,並在高地上安排瞭望手進行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