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持續擴張(1 / 2)

春季的草原,一片草長鶯飛的景象。牧草茂盛的生長了出來,一切都顯得欣欣向榮。新的一年又開始了,蒙古人的放牧也由此展開。

那些投靠大明的蒙古牧民,在開春的時候都來到了自己的牧場。一片片牧場已經劃分好了,這些蒙古部落趕著牛羊,進入了這些牧區。

這是忙碌的一年,每戶蒙古牧民都忙著搭蓋帳篷、設立界樁。

他們在草原上,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草場,並且可以安定的生活,不用再到處追逐水草。

有些蒙古部落很窮,他們連帳篷都沒有,不過問題已經解決了。過冬的時候,朝廷已經給他們提供了購買帳篷的貸款。開春的時候,有些牧民也缺少牛羊,也是貸款買的。

在搬遷到屬於自己的草場之前,這些蒙古牧民還貸款購買了許多生活用品。例如茶葉、瓷器和鐵鍋等等。

這些貸款都是無息的,不用擔心被利滾利。如果實在償還不起,可以申請延期償還。

讓這些牧民都歡天喜地,在朝廷的不斷宣傳下,開始堅決擁護朝廷的政策。日後他們不用再被蒙古貴族過度剝削了,或者說勞動剩餘可以自己擁有。

過去這些蒙古牧民在集體的部落環境中生活,勞動富餘是不屬於自己的。當然作為集體的部落製度,隻要牛羊足夠,餓肚子那倒是不會。蒙古人的部落社會,也有自己的一套分配製度。

蒙古貴族平時都會盡量讓部落的人吃飽,因為吃飽了才能展開軍事活動,或者抵抗其他部落的攻擊等等。但是勞動富餘就是貴族們享受了,普通牧民是沒有什麼勞動富裕的。

分配到草場之後就不同了,日後勞動富裕就屬於自己了,隻需要向部落的蒙古貴族繳納一成的稅收,十隻羊抽一頭還是可以接受的。富裕的牛羊,他們可以拿去和明人交易,換到茶葉、瓷器和鐵器,以及棉布,甚至是從南方來的蔗糖。這在過去絕對是不敢想象的。

當他們在各自的草場上安居下來的時候,充滿希望的生活就此開始了。

朝廷對他們做出了一些放牧上的規定,例如每年必須有2000畝草場處於休牧期,還有一個牧場裏放養的山羊數量不能超過2隻,這些規定蒙古牧民都在遵守。因為這些草場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草場被玩壞了,苦果是他們自己承受的。

之所以限製山羊放養數量,主要是山羊吃草會連根一起吃,而綿羊吃草則不會這樣。但是一個牧場又離不開山羊,因為山羊的智商更高,頭羊都是由山羊擔任。

草原的牲畜中,綿羊的智商是最低的,見到人會到處跑。而牛和馬則是智商比較高的,放出去就不用管,自己會找回家,其中馬的智商是最高的。

家家戶戶都養個兩三百頭綿羊,再養十幾頭牛和十幾匹馬,基本上就是當前朝廷規劃的草場牧民生活狀態。

綿羊可以產出羊毛和羊皮,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羊毛和羊皮產出後,根本不愁銷量。

大明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原材料,毛衣此時已經開始在北直隸流行起來了,對羊毛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還有牛和馬匹同樣不愁銷路,牛肉牧民可以留著自己吃,也可以賣掉,牛皮也是大明所大量需求的原材料。馬匹是最好賣的牲畜了,如今北直隸和東北地區的經濟正在發展,陸地運輸的不斷擴大,對馬匹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

不管是驛用的下等馬,還是軍用的上馬和中馬,都有廣闊的市場。軍方對戰馬的需求顯然在接下來幾年就會得到滿足,因為皇家軍馬場和企業的馬場都在建設,不過大明民間富人多,對好馬的需求量也大。

可以說隻要穩定下來幾年,這些蒙古牧民的日子就可以過得無憂無慮,不用為生活發愁,還能享受到大明的生活用品。

到時候再讓他們回歸蒙古的部落生活,打死他們也不會願意的。

顯然明王朝對草原的統治架構,因為放棄粗暴的掠奪,也讓明王朝能夠長久的占據草原。

隻要這些蒙古牧民穩定下來,認同了明王朝的統治,日後大明就可以橫掃整個草原,將整個草原都納入這種製度。

大明能給的,蒙古大汗給不了。

明王朝將牧業的利益讓給蒙古牧民和蒙古貴族,但卻能賺取到商業利益,同時還能開發草原上的礦產。更能從戰略上消除遊牧民族對大明的威脅,還獲得了大量的產馬地,簡直劃算極了。

那些投靠大明的蒙古貴族,此時對於這一年的牧業生產也是非常上心的。這意味著他們今年有沒有收入,能不能弄到銀子然後去大明的花花世界享受生活。

在蒙古貴族和蒙古牧民都支持的情況下,大明對草原的統治是初步構建起來了。隻待那些城池建設完畢,統治地位就能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