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蝗,遮天蔽日。六月飛雪,夏日徹寒。
朱由校和朝中群臣都明白,現在要是不救災,到了來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不然發生饑荒。
“蝗災尤能治理,這六月飛雪乃是陰陽失度之象,延安府如今六月飛雪,說不定過些年還會大旱。”有朝臣進言道。
“荒謬,今天子聖明,何來陰陽失度。”
早朝的時候,不一會就扯到了這個問題上。這陰陽失度僅是從學術角度提出的觀點而已,這年頭的文人哪個沒學過陰陽五行這種基礎理論?
陰陽本身就是平衡的,如今六月飛雪,日後發生大旱也確實是可以通過理論進行推斷。
盡管群臣們心裏都認可這個說法,但嘴上卻是多不認同。
朱由校看到一群漢皇黨官員在這個觀點上爭了起來,連忙叫停,說道:“諸位愛卿不必爭論,天象反常並非我我大明獨有,歐羅巴與倭國近年來皆有。然陰陽失度確也並非危言聳聽。朝廷還是應該早做準備,免得日後手忙腳亂。”
顯然這個陰陽失度的觀點,確實也不是危言聳聽。作為穿越者的朱由校可是清楚的知道,崇禎剛登基的第一年延安府就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旱災,以至於是年草根樹皮被食盡,同時餓殍遍野,發生了恐怖的人吃人現象。
“陛下,此次飛蝗和飛雪皆是夏收之後發生,民間夏收過後多有存糧。留給朝廷的賑災時間還算是比較充足,不過朝廷還是應該盡快製定救災政策。”沈潅始終沒有進行什麼扯皮,而是將話題拉了回來。
“朝廷在山東、陝西的戰略儲備糧庫如今存糧幾何?”朱由校隨即問道。
戶部尚書郭允厚隨即出列回答道:“回稟陛下,陝西戰略儲備糧庫如今存有小麥50萬石,其中西安存糧30萬石,延安存糧20萬石,山東戰略儲備糧庫存麥60萬石,濟南府有30萬石,登萊地區也有30萬石。”
“內閣馬上擬個以工代賑的方案,盡快開倉放糧。”朱由校做出了第一個應對措施,確保不會有人餓死,同時繼續命令道:“另外再往陝北運送30萬石糧食。”
“陛下聖明。”
當天內閣就拿出了一個以工代賑的方案,對於濟南府的蝗災,采取以蝗換糧的措施。鼓勵百姓捕捉蝗蟲。同時由官府組織展開治蝗,參與的都給予口糧。
而在陝北,則由官方組織百姓北上河套修建水利設施,以發展河套灌溉農業,參與的百姓全部給予口糧和一些工錢。
同時下令取消延綏鎮邊軍編製,將軍戶一部分調往河套開墾土地,每戶給地50畝,一部分調往吉林和黑龍江開墾,按照開荒地區的不同,分給土地200畝到300畝不等。
延綏鎮邊軍絕對是超級定時炸彈,特別是陝北開始頻發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朱由校已經急切的要將延綏鎮邊軍給裁撤掉了。
裁撤舊式軍隊,也是朱由校的軍事集權手段。
要想讓陝西不亂,不出現農民起義。那麼首先就要安置好這些邊軍,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能夠吃飽肚子,並且過上安穩的日子是最重要的。
沒過幾天,朱由校再次下旨,著令延安府加大移民宣傳。陝北地區願意移民者,官府為其提供沿途的車馬夥食費用,同時每個人發放3元的移民補貼款。
此時國庫可謂是十分充盈,因為鹽商的資產已經陸續出售,而且查抄到的3600萬元左右的現金也沒有動。
移民補貼話費,全部都將由國庫撥款。
與此同時延綏鎮邊軍移民開墾,每戶補貼耕牛一頭、農具若幹,以及銀錢十元。畢竟是軍戶,屬於朝廷體製底層。自開國以來,軍戶就是世襲下來的。世代為明王朝戍邊,朝廷給予的移民待遇自然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一些的。
另外也是為了徹底避免嘩變的可能。
在皇帝的大手筆之下,當移民政策傳到延綏鎮,延綏鎮的軍戶們都轟動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對這個政策翹首以盼。
延綏鎮裁撤之後,他們將不再是軍戶了,不用再承擔戍邊的任務,武官也不再能管到他們頭上,想要繼續壓榨他們就不可能了。
移民遼東還能獲得土地,更有朝廷的大力補貼,隻要願意專心耕種就能衣食無憂。這樣的好日子哪個普通軍戶不想過,這也讓接下來的延綏鎮裁撤變得順利起來。
中央軍也迅速被調派到了河套及陝北地區,接替了延綏鎮的戍邊任務。延綏鎮十幾萬邊軍很快就開始移民了,官府為他們專門了大量的馬車,並在沿途安排了食宿。移民的軍戶一批接一批的向關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