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六年,皇家科技學院畢業了第一批學員,這些學員學習了很多數理化知識,都是超過這個時代的。
這些知識是西方文明進入工業革命前後兩百多年搞出來的,而且是經過大量摸索、實驗才得到的論證。而皇家科技學院的學員,則直接超越了這個時代,學習到了這些逆天般的玩意。
於是乎發明創造開始瘋狂湧現。
根據物理、數學的知識,各種各樣的機械被設計、製造了出來,有農機,也有紡織機械,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產機械。而其中的潮流,就是將蒸汽機作為這些機械的動力來源。
而那些化學家們,更是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大規模製造各種化學物質。
其中根據朱由校提出的植物營養學和歸還學,認為植物所需的營養為水、二氧化碳、礦物質,並且通過實驗驗證了植物所需的主要礦物質為氮磷鉀,中物質為鎂、硫等,化學肥料的概念頓時就出現了。
歸還學則認為,植物並不直接攝入有機物,隻有當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礦化後釋放出礦物,才能在土壤中生成植物所需的營養礦物。在自然條件下,因為土地的產出與營養的獲得趨於平衡,因此並不需要施肥。但人為種植作物,使得土壤中的礦物被人和動物大量涉入、搬運,從而長時間的耕種過後會導致土壤貧瘠。
根據這個理論,如今國有農業公司開始大量使用有機肥,從而增加土壤肥力。當然有機肥這個玩意用得不好是會坑的,因為有機肥當中可能含有很多寄生蟲,同時也可能造成農作物營養攝入的不平衡。因為植物是不吃有機物的,這些有機物必須通過礦化成為無機物,才能為植物提供養分。
有機物肥料這個玩意在中國早在春秋,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開始應用了。隻不過這個玩意所需勞動力有點大,而且有機物礦化一般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所以農民很多時候不愛用。
後世的有機肥這個概念,實際上是一種環保農業的概念。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被人們炒作成了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玩意。好似用化肥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就不如有機肥,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稍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植物是不吃有機物的。
化肥是直接為植物提供礦物,因此肥力強、見效快。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雜草同樣也獲得了大量肥料,從而造成雜草瘋長,為了搞定這些雜草,人們不得不噴施大量的除草劑,同時經過雨水衝刷後,這些化肥的肥力被衝刷到河道之中,導致河水營養富集,從而水藻瘋長,造成一係列的生態問題。
有機農業的最初目的,隻是為了解決這些生態問題。結果有些人卻把有機農業炒作成了一種對人類健康有益的玩意,搞出什麼有機農產品概念,完全就是一種概念騙局,忽悠一下那些不懂的普通民眾。
有機肥先要集中發酵消毒,還要運到田間地頭鋪施,沒有兩三年還見不到效果。農民不愛用這種方法進行施肥也是正常,農民還是更喜歡用見效快的無機肥。
如今大明還沒有化肥,人畜糞便發酵消毒回田正在大規模的推廣,實際上並不能完全解決糧食產量不高的問題。而在化肥研究上,已經有了很多突破。
在磷肥上率先取得了突破,通過磷礦的開采,第一批磷肥被製造了出來,成本方麵還能接受。
尿素也被成功合成了出來,但要大規模生產,在機械、電力和蒸汽機等領域都要提升才能降低成本,目前顯然是沒有辦法通過煤炭大規模的製造合成尿素所需的合成氨。
天啟六年最大的研究成果,還是成功製造出了純堿和化學染料。純堿和化學染料的出現,使得國有紡織企業旗下的紡織廠有了很大的優勢,過去大明用的都是天然染料,成本比較高。
而化學染料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燃料的成本,同時經過浸染的棉布更加耐用,附加值也更高。
這個技術被迅速投入了生產應用,北直隸棉布經過浸染之後,質量超過了鬆江府產出的棉布。隨著國有紡織企業進入鬆江府,這一優勢很快就顯現了出來,帶有顏色的棉布市場被國有棉布迅速占領。
而且國有染印廠還在鬆江府大量收購棉布,然後染上顏色進行銷售。
國有紡織企業如今進入南方市場,並沒有對南方的紡織業工人就業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此前北直隸紡織業的發展,主要是因為北方市場的擴大。而進入南方市場的時候,又是在鬆江府招募工人。
遭到巨大衝擊的是那些蘇南工廠主們,這些工廠主可謂是這個時代資本最強的一批商人。什麼鹽商、糧商,實際上都沒有這些工廠主有實力。因為這些工廠主們雖然看似資金不是那麼龐大,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實際上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