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一群臣子來到實驗基地,馬上看到了一個電報發送裝置,還有一根線連接到外麵。
“啟稟陛下,這根線連接在50裏外的城郊,在那裏還有一個電報站,根據您提出的電碼模式,實驗已經取得成功。”王微說道。
“那給大家演示一下吧!”朱由校對王微說道。
“請陛下示下發報內容。”王微說道,朱由校想了想,說道:“詢問一番郊外可有災情。”
“電報內容:郊外可有災情。”
王微對電報員吩咐道,電報員隨即在發報機上摁了起來,隨著一連串的‘滴滴答答’的聲響,電報內容被發送了出去。
50裏外的點報站受到電碼,隨即準確無誤的將內容翻譯了出來。接著向實驗基地發送了一個電報,內容是:沒有災情,一切良好。
實驗基地的電報員接到電碼,隨即將數字記錄了下來,然後翻開電碼本,按照數字將字一個個找了出來,雖然整個過程還有些生澀,但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將電文寫了下來。
當眾臣看到電報員將電報內容找出來的時候,一個個都震驚了。
“五十裏外,這麼快?”
“神乎其技啊!”
“若是幾百裏遠呢?”
朱由校看到這封電文,頓時知道電報真的成功發明了,頓時心情大好,哈哈笑道:“諸位愛卿,這電報即便是萬裏之外,發一封電文回來也僅僅隻需一刻鍾左右。”
這個速度實在太讓人吃驚了,一群大臣紛紛驚呼起來。
這個電報真的能這麼快的傳遞信息,那大明的對地方的掌控能力顯然會大大提升。特別是對海外的掌控能力。
“王大人,不知這電報其費幾何?”戶部尚書郭允厚問對王微詢問道。
“需鋪架設銅線,其費較之修路要低出許多。”王微回答道,郭允厚一聽費用比修路要低,頓時就放心了。
鋪設電報網絡,無非就是架設電報線。電報線主要的成本就是銅材,以及外麵一層保護膜。
架設還是比較簡單的,幾個電線杆,一路牽過去就行。跨海的電報線也比較簡單,用帆船一節一節的放入海底就行。
當然具體的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完善一些細節上的技術。
電報的研發成功,意味著信息的傳遞將變得十分快速。這意味著朝廷可以對災情、叛亂做出更快速的反應。
同時對於國有財團來說,商業反應速度將會更快。
可以說電報的好處多多,朝廷是肯定要把這個技術應用普及開的。當然此時技術還不是太成熟,因此朱由校決定先建設一條從京師到天津的電報線路,以這個條線路的運營來積累經驗,同時開設電報培訓班,用於培訓技術人員和電報員。
同時各個部門成立電報科,軍方、廠衛、行政、民用各自用各自的密碼本,確保信息安全。
就在成功發明電報的同時,皇家科技學院的研究小組,成功的研製出了牛痘防治天花的技術。
這個技術根本沒有太大的難度,在朱由校提出後幾個月時間就試驗成功了。經過用建奴俘虜和一些死刑犯的作為試驗對象後證明,種牛痘防治天花不僅有效,而且非常安全。
朱由校隨即下令太醫院將這個技術向各省普及,並重點先在新政地區完全普及,從而在新政地區徹底消滅天花。
種痘這一技術在此時的中國已經比較普及了,根據後世的一些典籍記載,這種技術可能是起源於宋代。不過普及卻是在明代隆慶年紀,也可能是明代隆慶年間發明的。此時種痘的方法還是用人痘,存在一定的風險,是每一個小孩都要過的一個鬼門關。
相比之下,牛痘則安全了許多。
電報和牛痘的發明,很快就登上了《大明日報》,經過報道之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和震撼。
對於電報的報道,《大明日報》重點渲染了鎮壓叛亂的作用,以震懾那些野心份子。
“何地若有叛亂,當日上報朝廷,朝廷當日即可得知,並且當日之內便可在千裏之外調兵遣將,決勝於千裏之外。何地發生災情,朝廷當日亦可得知,當日之內便可調集人力物力進行救災。”
同時當天《大明日報》的軍事版還報道了毛文龍在東北地區再次掃蕩了一群建奴餘孽的捷報。
反正就是大秀肌肉,向全國百姓傳達出朝廷兵強馬壯的信息,進一步震懾那些野心家。
每個時代的人,智力都是正常的。
明末時期叛亂紮堆,主要還是明王朝一連竄的軍事失敗,導致很多野心家以為機會來了,從而開始上躥下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