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方麵,相比天啟六年來說沒那麼充裕一些,主要還是軍費開支的提高,戰爭很容易勞民傷財,曆來如此。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也因為到處打仗,結果打得國力衰弱,被中國追趕了上去。
不過收複西域的戰爭,是不得不打的,這是一場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
自古以來中國北部、西北、東北部的異族都是民族的最大威脅,不是東風壓西風,就是西風壓東風。
異族一旦獲得生存空間,在經過不斷的洗牌之後,一旦出現某個強大的族群,就可能橫掃其他異族,然後整合資源將矛頭對準關內的花花世界。
要想消除異族的隱患,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
收複西域地區很可能會造成行政成本的提高,以及國防開支的提高。但是朱由校認為這樣開支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未來隨著鐵路和電報的鋪設,行政成本可以降低,中央對西域的控製力也會提高,另外西域將成為大明的商品棉產地,又是大明將手伸到中亞西亞地區去的必經之地。
而且大明隻要控製西至唐努烏梁海——天山山脈一線,北至唐努烏梁海——貝加爾湖——外東北一線。就可以憑借山脈、湖泊等地形,構築一個天然長城。
也就是意味著,將這個區域內的異族威脅消除,大明就基本上擺脫了遊牧民族的威脅,就能夠在這個大區域內肆意發展。
因此長痛不如短痛,花點軍費出去,能夠達到的戰略目標是非常有利的。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天啟六年年末,戰爭準備依舊在持續。大批的兵員開始往甘肅調集,作戰物資也在不斷的往甘肅和陝西集結。
大明使團也在年末到達了漠北,漠北蒙古喀爾喀部頓時有了一種被餡餅砸中的感覺,對大明使者提出的貿易要求簡直求之不得的答應了下來,還央求大明使者賣他們一批武器裝備。
使者臉上一番為難,哼哼唧唧了大半天,在喀爾喀部充滿誠意的央求之下,終於‘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下來,不過隻同意賣給喀爾喀部2萬套裝備,每套裝備包括鋼甲、戰刀等。
喀爾喀部為了購買這些武器裝備,簡直就是砸鍋賣鐵,為此付出了5萬匹戰馬。誰讓大明已經有了穩定的戰馬來源,而漠北蒙古隻能從大明這裏買到精良的武器裝備。大明作為武器裝備的賣方,牢牢地占據賣方市場。
大明擁有的戰馬是越來越多了,步兵師都開始大量裝備戰馬,軍費雖然進一步的提升,但是步兵師的機動能力卻是有了極大的提高。
不過馬匹自然是不嫌多的,隨著北方的改革持續進行,經濟的不斷提振,生產運輸領域對馬匹的需求量正在不斷增加,還是能夠消化掉那些馬匹產能的。特別是東北地區的資源經過重新分配之後,農業生產者所擁有的的土地都比較多,農民基本上都需要馬匹。如果是土地隻有那麼十幾畝的農民,根本用不上馬匹,生產效率也不高。
漠北蒙古買了一批武器裝備之後,在軍事力量上和林丹汗實際上也差不到哪裏去,雙方都是半斤八兩的程度,林丹汗能欺負周邊的蒙古部落,無非就是兵力比較多,裝備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