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一片愁雲慘淡。
明軍已經用絕對的優勢兵力將阿爾泰團團包圍,而此時的準噶爾部你,已經是到了塊山窮水盡的地步,整個部落拚下來,可以作戰的成年男子十不存一,人口大量銳減,戰爭潛力已經被明軍完全殺空了。
不過兵臨城下的明軍並沒有發動進攻,盧象升派出了一名使者入城對準噶爾部進行了招降。
準噶爾部首領哈喇忽刺手上已經沒牌可出了,而明廷開出的條件實在誘人,當天哈喇忽刺就打開城門,率部向明軍投降,接受了明廷對他們開出的戰後待遇。
準噶爾部獲得的待遇,與明統區內的那些蒙古牧民一樣。對於這些蒙古人,大明根本沒必要趕盡殺絕。畢竟蒙古人沒有什麼極端宗教,隻要接受了大明製定的新秩序,對大明根本沒有什麼威脅。
剛打完一場戰場,死了那麼多人,就沒有仇恨麼?
還真沒有!
對於蒙古貴族來說,統治利益依舊是最重要的。死的人確實多,但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炮灰而已。隻不過準噶爾部團結炮灰作戰比較有一套,炮灰們非常英勇。隻不過英勇的目的,隻是為了保護貴族的統治利益罷了。
一場戰爭下來,準噶爾部山窮水盡。明軍的強大戰鬥力,讓他們沒有了半點與其爭鋒的想法。
在盧象升對準噶爾部統治者傳達了戰後待遇之後,準噶爾部統治者見他們投降之後依舊能夠獲得可觀的統治利益,自然是毫不猶豫的做出了選擇。
被打得服服帖帖的準噶爾部,如甘似怡的投降了。對於準噶爾貴族們來說,他們非常歡迎明廷提出的戰後新秩序,在這樣的秩序之下,意味著他們能夠穩定的獲取統治利益,而且還能到關內的花花世界去瀟灑。
而對於那些生還的成年男子來說,他們同樣歡天喜地。因為一場戰爭下來,可以作戰的成年男子隻剩下了不到兩萬人,而那些老弱婦孺卻沒什麼損失,還有將近三十萬。這意味著一個很美好的局麵的出現了,戰後那些女人都是他們的。
一場快要流幹了準噶爾部鮮血的戰爭過後,貌似雙方都得到了好處,頗有一些皆大歡喜的感腳。
實際上這些異族因為沒有發展農業,人口增加之後矛盾一旦出現,就肯定要通過流血戰爭來消耗人口,不是內部消耗就是外部消耗。等人口消耗得差不多了,這時候才能過上一段安生日子。
這個結果雖然皆大歡喜,又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明王朝攻入準噶爾盆地,一場戰爭下來消耗掉了準噶爾部大量的人口,加上明廷的戰後秩序對準噶爾部不具備強烈壓迫性,並且聯合了準噶爾部的貴族,以至於投降之後的準噶爾部未來的日子反而變得挺美好的了。
當然擺在眼前的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準噶爾部缺乏糧食。開春正是要抓緊放牧的時候,因為與明王朝發生了戰爭,導致大量牲畜都在戰爭中損失掉了。二十多萬人如果沒有明王朝的幫助,很大一部分人口是活不過今年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