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忽悠成功(1 / 2)

天啟七年,春節之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朱由校麵前,那就是藩王分封的事情。

這一年要分封的藩王就多達四個,一個是即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皆神宗之子,朱由校叔父。

另外還有一個,則是信王朱由檢。

不說朱由檢,就是那三個叔父就讓朱由校頭疼,按照分封規格,光是路上的儀仗就要征召車輛四千四百四十三輛,役夫八千四百九十六人。並給儀衛、群牧等官及校尉軍士俸廩及道途諸費。

“我了個草,這受得了。”朱由校直接把禮部呈上的奏疏往桌上一扔,真按這麼辦,簡直就是折騰。

難怪曆史上天啟皇帝對皇族態度很惡劣,這開銷實在太大了,已經成為了朝廷一大隱患。相比之下,崇禎在這方麵宗族榮耀感很強,結果自然就嗬嗬了。當然崇禎也並不是傻,隻是太年輕。

年輕人思想不成熟,被人誤導一下就走了歪路,這很正常。

“陛下不必煩惱,這些藩王該封還是要封的。若是陛下實在心煩,把這些藩王封到偏僻角落裏便是。”李朝慶見皇帝煩惱不已,隨即躬身建議道。

“封吧!封吧!”朱由校無奈的妥協了,或者說是暫時妥協了。皇族盡管多是一群混吃等死的家夥,但現在對皇族的旁係修修剪剪倒是沒問題,若是突然對這些藩王動刀,那估計用不了多久各省藩王就振臂一呼,聯合一下那些舊有的利益既得者,說不定到處就反了。

當然就算是要封,也不能封得太好了。

朱由校又讓禮部重新拿了一個就藩的方案,禮部隨即重新製定了一個方案:瑞王朱常浩,受封漢中;惠王朱常潤,受封荊州;桂王朱常瀛,受封衡州。

這個方案都是以次就藩,比原先規格低了一截。

這三王都是朱由校的叔父輩,不封說不過過去,封了朱由校又心疼開支,幹脆就采納了這個折中的方案,把他們打發了了事。

削藩,這個想法在朱由校封完了三王之後,強烈的縈繞在心頭。

當然還剩下一個朱由檢沒有就藩,朱由檢此時已經成年,今年是十七歲了,也到了要就藩的年紀了。

曆史上天啟皇帝對這個弟弟,顯然是非常猶豫不決的。一方麵兄弟情義上,天啟皇帝對這個弟弟不想虧待,一方麵國家財政又麵臨巨大的難題,這些藩王已經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因此朱由檢在天啟七年一直沒有就藩,俸祿方麵是米萬石、鈔萬貫,在京每年支米三千石,就藩則全支。

天啟七年,這是曆史上天啟皇帝掛掉的一年。所以到了天啟七年,朱由校是非常警惕的,再度加強了宮內的安全級別。同時生活上也更加節製了,整天躲到養心殿去看書,經常一大早起床之後就跑去練武。

信王朱由檢如何就藩的問題,朱由校想了很久之後,感覺還是先征詢一下朱由檢他自己的意見。

於是這天朱由校設了個家宴,傳召信王朱由檢進宮赴宴。

“臣朱由檢,叩見大兄皇帝陛下。”朱由檢進了宮,恭恭敬敬的對朱由校叩首了一番。

“賢弟快快平身,來來,快入座。”朱由校非常熱情,將這個視之為‘心腹大患’,又無論從什麼角度都不可能滅殺的弟弟扶了起來。

要是朱由校現在掛了,那麼皇帝很可能就是朱由檢的。以朱由檢如今這麼不成熟的思想,國家兩下就被搞死了,所以這是心腹大患。但不讓朱由檢上位的話,大皇子朱慈燃現在才四歲,也很難掌控大局。

因此朱由校在此前就一直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對此也做出了應對之策,那就是讓後宮參政,把張皇後鍛煉起來,即便是垂簾聽政也比朱由檢上位要好。而且張皇後沒有外戚勢力,垂簾聽政到大皇子成年,自然而然也要把大權交還回去,從而使明王朝安全過渡。

朱由校此次召朱由檢入宮,目的就是快點把他打發去就藩,讓他遠離這個京城這個政治旋渦,這樣一來你好我也好。

朱由檢起身後,便坐了下來。朱由檢和皇後招呼著他吃飯,氣氛如如同平凡人家那樣,充滿了祥和。

飯菜也就是四菜一湯,比較的簡約,勝在精致。

“賢弟,近來在做些什麼?”朱由校這時對朱由檢問道。朱由檢回答道:“臣第近來都在府裏看書。”

“哦!都看些什麼書?”朱由校問道,朱由檢說道:“是皇兄前段時間送到府裏的《淮南子》。”

那本《淮南子》是方從哲送給朱由校的,朱由校是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此書集百家之長,是雜家集大成製作。作為一個帝王,單看儒家顯然是不行的,那樣很容易被儒家給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