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大明電報公司(1 / 3)

這次禦前會議,商討的結果就是增加軍力,鞏固邊防,以避免蒙古人突然發難而手忙腳亂。

並且在北方改革完成之前,盡量穩定局勢,不再對外發動較大規模的戰爭,不過對外殖民戰爭還是會繼續進行。

朝廷未來幾年的重心還是放在內部改革上麵,所以需要一個穩定的局勢,確保改革能夠順利完成。

特別是在當前,那些舊有利益階級已經對改革充滿警惕,隨時可能跳出來搞事。在這個緊要關頭,確實不宜到處發動戰爭。

為了應對局勢需要,禦前會議之後,朱由校又召開了統帥部會議,重新對軍事進行變動。

這次變動主要是增加了大明國防軍的編製,國防軍規模定為100萬人,以生產兵團為主,兵員以義務兵為主。

另外就是大明野戰軍的規模,將提升到40萬,編成25個步兵師、20個騎兵師,3個炮兵師。

海軍陸戰隊規模擴編為10萬人,編成10個步兵師。

守備軍則編練50個守備旅,兵力為25萬。

地方武警部隊規模定為10萬,分布各新政地區,為當地官府可直接調用的軍事力量。

總兵力為185萬,職業兵數量較少,大部分都是義務兵。同時大部分都是生產兵團,地方守備旅都將進行生產。

隻有野戰軍、海軍陸戰隊這50萬兵力不用從事生產,這些部隊要麼打仗,要麼練兵。地方武警則用於維護治安,也需要經常訓練。

國防軍的生產兵團則將在國防線上進行分布,重點還是分布於在與蒙古的邊境線上,這些生產兵團盡管用於訓練的時間不是那麼多,但畢竟是火器部隊,訓練幾個月就能上戰場,何況是服役五年,農閑時期都可以進行訓練。

這些生產兵團雖然不如野戰軍精銳,但是戰鬥力也不會太差,在擁有大量靠譜的火器之下,對付蒙古人是綽綽有餘了,完全有能力撐起邊防。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些國防軍都可以抽調出來作戰。

這些部隊又分為東北軍區、西北軍區、中央軍區、南洋軍區。

東北軍區的中心設在沈陽,西北軍區中心設在後世的烏魯木齊,中央軍區的中心設在保定。南洋軍區的中心設在呂宋馬尼拉。

各軍區按照局勢需要分配兵力,野戰軍隸屬中央軍區,為朱由校直接統帥,同時因為戰馬數量的增長,朱由校決定給野戰軍步兵都配備代步馬匹,以增強野戰軍的機動能力。再加上公路的不斷建設,未來野戰軍可以快速的趕到戰區。

西北戰區、東北戰區、南洋軍區都是以國防為主要目的,不可能對中央政權構成太大的威脅。

海軍方麵,則成立中央艦隊、北洋艦隊、南洋艦隊三支艦隊,中央艦隊力量最強,負責對外海戰。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則負責協助海關、清剿海盜,以及救援商船、漁船,探索各海域、協助海軍陸戰隊鎮壓暴亂土著等等。

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將以裝備巡洋艦、護衛艦為主。

中央艦隊將裝備20艘2000噸級戰列艦,這些戰列艦將裝備大口徑重炮,這些戰列艦建成之後,這批戰列艦最少可以服役三十年以上,是個比較劃算的軍事投資。

而小噸位的戰列艦,有的將退役,有的編入北洋艦隊、南洋艦隊。

經過這次的改製,軍事建製已經正式完善了起來。

而舊有的邊軍,到天啟八年就能完成全麵裁撤,新政地區的地方衛所也已經完全裁撤。

在軍事方麵,朱由校已經徹底的抓牢。

這軍權也是朱由校穿越到這個時代,安身立命的本錢。

這次改製將在三年內大致完成,屆時就是朱由校登基十年的時候,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那些跟隨朱由校成立新軍的將領,此時一個個都升了職,改製之後,冒出了八個軍長,都是朱由校當初編練新軍的那些老部下。

而軍區總司令則是由文官擔任,孫傳庭擔任東北軍區總司令,盧象升則被朱由校提拔為西北軍區總司令,南洋軍區總司令則由高邦佐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