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對待印第安政策(1 / 3)

新政地區的中小商人支持改革的態度已經形成了一種大趨勢,而南方的中小商人在接觸了新政之後,同樣也對新政變成了支持的態度。

而反對新政的階級群體,也就是那些大資本商人,以及那些擁有免稅特權的士族。這些人在江南地區的勢力極為龐大,簡直到了盤根錯節的程度。

不過朱由校此時也不急著去改革南方各省了,畢竟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用不了幾年,新政地區的國有資本,以及支持改革的民資都會把南方那些大資本商人甩開,到時候南方各省不改革也得改革了。

穩坐釣魚台的朱由校自然是不急的,不過南方那些大資本商人卻是很急。隨著大明開始不斷的向海外擴張,國有資本在一浪潮中獲取了無比豐厚的利益。但是對於南方的那些大資本商人來說,卻是沒他們的份。

不管是那些大財閥,還是那些大海商。

東北、西域、台灣、南洋、澳洲、中南半島,這些市場全被國有資本所統治。那些海商還算好,還能開著船跑一跑貨物,不過暴利商品的貿易都被壟斷了,在那些貿易港口都賺取不到太驚人的暴利。

什麼五六倍的海貿暴利,那是在貿易不頻繁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一種現象,但隨著貿易的頻繁,市場的不斷交流,利潤是肯定降低的。但是擁有更高生產技術的一方,必然是在貿易中占優勢的。同時某些商品依舊可以謀取到一些暴利,但更多的時候,巨大的盈利都是靠更大的貿易量來達到。

反倒是江南財閥,在大明的對外擴張中,沒有獲得任何的利益。

一開始是看不上那些海外荒蕪之地,結果國有資本調集資源開發出來了,那些地方逐漸變成了物產豐富的福地。

如今江南財閥發現國有資本每年要從海外獲得豐厚無比的利益,頓時醒悟了過來。也開始向海外地區輸出資本。

去幹嘛?

當然是投資啊~!

他們也成立農業公司,然後開發那些荒地,或者從別人手上購買種植園等等產業,從而實現土地兼並。

他們也到中南半島投資水稻種植業,組織土著墾殖稻田。

他們也進入澳洲,試圖在澳洲購買土地、礦產,不過進入澳洲之後遭到了國有之本的狙擊。

澳洲是一個國有資本高度主導的地區,土地、礦產和各種資源賣不賣都是國有資本說的算。

突然發現有一支龐大的資金湧入澳洲,國有資本當即對生產資料的出售進行了嚴格的管控。

江南財閥在天啟九年的時候,戰略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江南財閥開始積極向全國市場進行滲透,並且進行大量投資,意圖找到一條與國有資本抗衡的路線。

但是比較殘酷的現實是,這個年代能讓江南財閥翻盤的無非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金融業,一個是工業。

金融業已經被國有資本所掌控,江南財閥很難有大作為。而江南財閥的工業,此時正在被國有資本持續圍剿之中。

積極投資農業等等產業,也僅僅是延緩江南財閥的敗亡罷了。但如果從資金層麵上考慮,甚至加劇了敗亡速度。

一些蘇南中小工廠主此時已經發現,新政改革對他們實際上是很有利的。因為改革之後的市場,簡直繁榮到讓人瞠目結舌,那繁榮的市場讓他們垂涎三尺,可惜他們此前被排斥在市場之外,隻能眼紅無比的看著新政地區的商人歡天喜地的享受著繁榮的市場。

自從不久前皇帝取消了新政地區與舊體製地區的貿易壁壘之後,很多蘇南工廠主已經開始向北方輸出商品,並且重新獲得了一條生路。

北方市場和海外殖民地新政市場,在大量的投資之下,百姓獲得了收入,產生了巨大的商品需求,隻要他們的商品能夠進入這個市場,商品隻要還不錯,就能獲得良好的銷路。

不過江南的商品進入新政市場之後不久,就遭到了新政地區的商人集體抗議和抵製。